欢迎来到看NBA直播网。

搜索
当前位置: 看NBA直播网 > 体育新闻 > 足球新闻 >

【法国vs巴西交战记录】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更新时间:

0、关于Web3的有效学习资源汇总

https://news.huoxing24.com/20211009152547660089.html

1、Messari:Web3是什么?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769234/

2、Web3的故事-重塑网络

https://unstoppabledomains.com/blog/the-story-of-web3

3、了解 Web 3 — 用户控制的互联网

https://news.huoxing24.com/20210802101010965684.html

Part1:为什么 Web3.0 是互联网的下一章程?

今天的互联网有两个关键的缺失属性

-它不持有“状态”,独立于受信任的运营商。(cookie 的问题在于它们是由服务提供商创建和控制,而不是用户。用户无法控制哪个提供者为他们提供状态或有权访问他们的状态。)

-它没有本地机制来传输状态。(轻松高效地转移价值的能力是经济发展和现代金融的核心。任何提高价值转移效率的改进都会产生级联的积极影响。)

对于网络的未来一两年,更好的方向是促进:

-任何参与者创造本地经济价值;

-将此原生价值转移给任何参与者。

今天的互联网是一个无状态的互联网——它的参与者不能保持自己的状态,也不能在本地将它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从比特币开始,区块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数字原生方式保存状态的方法。我们这些加密和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人已经开始将这种新的基本功能称为 Web 3.0。虽然我们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我们已经开始粗略地了解它会带来什么好处。

Part2:Web3.0 的组成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状态层:状态层保留了它下面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状态。它几乎完全由区块链基础设施提供,并允许任何参与者参与,只要他们遵守首选网络的规则。任何成功的网络的目标都是成为一个默认的、可靠的基础设施,类似于今天的 DNS 提供商。

计算层:Web 3.0 计算层允许人类指示状态层做他们想做的事。然而,并不是每个计算层都允许做任何事情。例如,比特币的脚本非常有限,因为它只允许交易订单之外的东西。另一端的以太坊虚拟机(EVM) 是一个完整的图灵完备机器,因此,允许由支持 EVM 的状态层执行任意复杂的计算。

组件层:将状态层与计算层相结合,可以将新型数字价值的设计空间增加 1,000 倍(又名可编程货币)。因此,我们已经开始看到开发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其中一些实现具有如此大的潜力,可以想象整个子经济体都构建在给定组件之上。这些组件的示例是:-本地货币;-加密资产;-加密商品;-身份;-稳定币。

协议层:一旦在状态层上创建了组件,它们就需要活跃起来。某些功能对于这些组件的生命周期非常重要和通用,以至于它们正在变得标准化。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函数需要使用相同的语言(因此称为协议层),还因为网络效应使它们更高效。这些协议(交易、贷款、衍生品)基本上能够为相关组件形成健康的市场,就像我们在物理世界中所做的那样,只是便宜和高效几个数量级。

扩展性/传输层:需要用于状态转移的不同层(也称为第 2 层可扩展性)来支持稳健的拓扑结构. 这些可扩展性解决方案(支付渠道;状态通道;侧链)需要与底层区块链的计算层兼容。

用户控制层:普通用户几乎不可能使用任何创建的功能,除非他/她通过命令行界面直接与计算层对话。该层的主要功能是管理用户的私钥并能够在状态层上签署交易。状态层的事务会更改用户帐户的状态,因此是用户与 Web 3 应用程序交互方式的核心。有两种类型的钱包:-托管钱包;-用户控制的钱包。

应用层:基于 Web 3 构建的应用程序与传统 Web 应用程序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要求,因此通常被称为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或 DApp。

Part3:开发者如何构建 Web 3.0?

Web 3.0 架构利用了通用状态层所支持的功能。它通过允许两件事来做到这一点:

-允许应用程序将其部分或全部内容和逻辑放在公共区块链上。与标准 Web 2.0 不同的是,此内容和逻辑可以公开并可供任何人访问。

-允许用户直接控制此内容和逻辑。与 Web 2.0 不同,用户不一定需要帐户或特权 API 密钥来与区块链上的内容进行交互

4、Web3.0时代大拆解,一文说透当下最值得关注的6个方向(web3.0的构成要素)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69040504471938

5、链闻web3.0专题

https://www.chainnews.com/tag_11079.htm

6、纵览 Web 技术前世今生:Web3 界面将是什么样?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680126177929.htm

web3 的界面需要在去中心化的美丽混乱中添加秩序,并为数字资产提供明显和有意义的效用。它需要打破简单的、对消费者友好的通道和强大的加密货币原生体验之间的错误二分法。它将需要把自己包裹在迄今为止已经建立的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中,把复杂性隐藏在表面之下,并提供干净的体验。它将需要为开发者和用户自己创造一个画布,以创造下一个百万的新应用程序。

起初,web3 的体验将主要基于桌面。随着基础设施的跟上,我猜测会出现桌面、移动、VR 和 AR 的无缝混合,一个类似游戏的界面会持续存在并跨越媒介。VR 将从桌面上抢走份额,AR 将从移动上抢走份额,因为 AR 和 VR 都将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并使 NFTs 感觉更 「 真实 」。

最终,它需要提供的体验与人们从普通互联网上获得的体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和优势,以至于他们会想要实现这一飞跃,即使这意味着有一点点的摩擦。

7、观点:Web 3.0 将由加密网络协作驱动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731855592828.htm

Web 1.0 是静态网络,Web 2.0 是社会网络,而 Web 3.0 将是去中心化网络。它将使我们从一个为社区做出贡献但不拥有或获利的世界转变为一个可以合作的世界。通过打破以公司利益为中心的传统商业模式,Web3 预示着以社区为中心的规模经济的可能性。这种合作精神及其相关的激励机制,吸引了当今技术领域中一些最有才华和雄心的开发者,以创建出以前不可能的项目。

正如 Ki Chong Tran 所言,Web3 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重要迭代,它有望从今天主宰网络的中心化公司手中夺回控制权」。支持 Web3 的协作是由没有单一实体控制的去中心化网络实现的。在这种协作性而非竞争性的技术新生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期待什么呢?

在封闭式的商业模式中,用户信任企业人员来管理资金、执行服务。在开源项目中,用户信任技术来执行这些任务。在 Web2 中,更大的网络会获胜,而在 Web3 中,那些一起建立了最大网络的才是赢家。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不仅向所有人开放参与,而且凭借着激励结构的设计,参与的人越多,每个人就越成功。

向 Linux 学习

Linux,这个创建于 1991 年的开源软件,在大多数 Web2 的网站背后,对互联网(Web2)的发展模式起到了改变作用,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例子,说明协作过程有能力推动所有技术发展的未来。Linux 不是由现有的科技巨头开发的,而是由一群志愿者程序员利用网络协作开发的。网络化协作是指自主的人们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由分享信息,而由代码或区块链来支持。

在《大教堂与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中,作者 Eric S. Raymond 分享了他对 Linux 内核开发过程的观察以及他管理开源项目的经验。在互联网兴起时,Raymond 描绘了一个时代,当时流行的思维方式是开发复杂的操作系统,由一小部分排他性的人--「大教堂」来精心协调。「大教堂」是传统的公司和金融机构,发布时间长,就需要更长时间来完善。

根据 Raymond 的说法,Linux 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发展,他解释说:「质量不是通过严格的标准或专制来维持的,而是通过每周发布并在几天内获得数百名用户的反馈这一天真简单的策略,对开发者引入的突变创造了一种达尔文式的选择。让几乎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是,这样做的效果相当好。」这种 Linux 开发模式,或 Raymond 所说的「集市」模式,假定暴露在没有显著协调的黑客大军中时,「错误通常是浅层现象」。

构思 Linux 内核的 Linus Torvalds 的开放开发政策远非大教堂式的建设。Linux 的用户是他的共同开发者。培养一个社区,同时利用合作,将创新扩大到与用户的复杂性相匹配的强度。Linux 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比如早期发布和经常发布,发展一个测试版用户名单,发送公告鼓励参与,他倾听并给了测试者以信任。

正如 Linux 代表了由网络参与者而不是单一的大教堂建立的软件,Web3 代表了由广大的网络参与者运行的互联网,而不是由少数控制者主导的 Web2 版本。

权益证明:Web3 的合作试验场

Crypto 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公司为中心的项目建设技术模式。那些保障安全和可用的激励措施是由每个人实现的。其中,每个用户都保持一定程度参与的一个领域是权益证明(PoS)协议--这也是增长最快的行业领域。据摩根大通称,以太坊网络的升级可能会在 2025 年之前将加密货币质押变成一个 400 亿美元的行业。有了权益证明,就有了阻止「大教堂」发生的参与水平。

即使每条链背后都有一个团队,最终,去中心化网络的设计意味着他们不会有绝对的控制权。在不同的参与程度上,多个用户群体在治理和可扩展性等关键功能的协调下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开发人员从工作量证明过渡到更高的电源效率和可扩展性,更多的协议将实现权益证明,其中用户将代币(加密货币)作为质押来运行特定网络的验证器。无论是服务提供商还是零售用户,商业还是机构,用户都被激励通过锁定代币来保证网络的安全,并以网络原生代币的形式获得奖励。验证者可以因双签区块或停机等不当行为而被罚没。惩罚措施包括损失现有资金以及错过未来的奖励。质押代表了你的声音,良好的行为将被鼓励以增加参与用户的数量,网络可以安全地蓬勃发展,而不需要中心化控制。

由于权益证明协议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较比特币等工作量证明协议要新,所以会经常进行升级。运营商和联合开发者都要依靠网络更新和建议。例如,Polkadot,一个 Web3 平台,是一个分片协议,使区块链网络能够在一起无缝运行。Polkadot 利用用户驱动的治理来升级网络。松散的协调是「在链上并自主颁布的,确保 Polkadot 的发展反映了社区的价值并避免了停滞」。当网络看到当前质押参数的限制时,他们会施加限制以确保网络的稳定性。社区改变服务条款,而不是公司。

奖励是对运行节点的人的激励机制,但并不是每条链吸引用户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还需要有记忆学、文化、社会化,以及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区块链将继续在 Web3 中被抽象化。据 Techcrunch 报道,从 OpenSea (第一个月交易量超过 10 亿美元的 NFT 市场)购买 NFT 的数百万客户可能并不关心它支持 Polygon,「这是一个流行的二层以太坊区块链,拥有更节能的结构,将使 OpenSea 完全消除该区块链上的创造者、买家和卖家的 gas 费用。」 他们也不关心 Degenerate Ape Academy 最终是建立在 Solana 上还是其他链上。收藏家们只关心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增加稀有的卡通猿图片。他们参与的是为他们提供记忆价值的东西,这些价值是由其他用户在底层协议之上创造的。大多数加密货币玩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不知道的是,使用量越大,网络就越强大。

虽然抽象化可能暂时将新用户带入该领域,但机构用户希望通过坚实的技术得到长期保证,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区块链支持「大教堂」。Provenance 是一个权益证明区块链网络,由房屋净值额度发起人 Figure 开发,通过提供一个横跨多种金融资产和市场的分类账、登记册和交易所,帮助金融服务行业需求。该链由富兰克林邓普顿和 Caliber Home Loans 等大型金融机构运行和操作。

尽管金融机构有中心化控制的传统做法,但由于他们收到交易费,所以有动力运行节点。他们也被激励参与,因为他们业务的某些方面使用 Web3 和区块链技术比通过旧的 Web2 流程更便宜。即使作为一个「大教堂」,他们也有独特的激励措施,由权益证明协议提供动力。

由于去中心化的团队在管理协议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个别参与者管理协议只需要少量组织。然而,参与者仍然需要被激励参与到协议的安全、使用和建设中。所有这些例子都放大了集市和 Web3 网络化协作的成功之处--自主用户的联盟在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的同时接受不断的刺激。

在这种情况下,媒介是区块链,即存储、转移和交换价值的网络。正如 Raymond 所说,「Linus 让他的黑客 / 用户不断受到刺激和奖励,即受到拥有自我满足感的前景刺激,而奖励则是看到他们的工作不断(甚至每天)得到改进。」

Linux 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这种创造性思维体现在 Web3 如今及其令人兴奋的未来中。然而,「大教堂」仍然存在,而且目前还不清楚 Web2 是否会完全过渡到 Web3。技术如何才能真正属于人们,而 Web3 如何完全由网络化协作驱动?它必须是零和的吗?这些都是信念的飞跃。使得寻租行为的「大教堂」,以及在 Web2 经济和商业模式中根深蒂固的「大教堂」,将需要继续拥抱集市,向社区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工作倾斜。

Web3 可能不是最终的答案,但它是当前的迭代,而创新在开始时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Loot「从虚构的装备清单开始,并辅以丰富的去中心化想象力」。只要有才华的建设者被激励去合作,那么 Web3 就能开辟一个我们从未梦想过的全新世界。

集市模式部分以其形象重塑了商业软件世界,就像加密货币的网络化协作将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商业模式造成影响。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拥抱去中心化,那么中心化的组织将不会获胜,而那些拥抱去中心化的组织将在竞争中领先几十年,同时也可能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网络化协作利用了社区的脑力,并具有合理的前景。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加密货币的兴趣激增,即使没有跟上 Linus Torvalds 提出的原则,也会继续保持同步。互联网的未来将属于「那些离开大教堂,拥抱集市的人」。

8、一文看懂 Web3.0 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https://cointelegraphcn.com/news/web30-future

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如今的 Polkadot 创始人 Gavin 博士意识到,如今的互联网有很多问题,于是 Gavin 博士随后提出了 Web3.0。

Gavin 认为,Web3.0 是一组包容性协议,为应用程序制造商提供构建块。这些构建块取代了传统的 Web 技术,如 HTTP,AJAX,MySQL,提供了一种创建应用程序的全新方式。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强大且可验证的保证,从而保证了他们接收信息和提供信息的安全性,以及让他们所支付的信息得以保密。

Gavin 所定义的 Web3.0 会是一个可扩展的一系列技术框架,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应用程序,通过这种新的应用,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进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Gavin 提出的新的 Web3.0 则是能针对性地解决 Web2.0 问题,并且包容性很强,完全可以把更智能的互联网也包容进新的 Web3.0 当中。

Web1.0 和 Web2.0 是对现有的和以往的互联网做概述和总结,而 Web3.0 则更多的是对互联网下一步如何发展提供一个指导思想,Gavin 博士的新 Web3.0 概念一出,相应者众多,许多基于Web3.0 的项目,诸如 Filecoin、Blockstack 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而如今 Web3 每年的大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Web3.0 将创造一个新的全球数字经济,甚至诞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经济,并产生大量自下而上的创新。

可以肯定的是,Web3.0 的出现将为“数字时代”这个词带来全新的含义。虽然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它将带来一个怎样的精彩纷呈的世界,但我们相信它将带领我们向“效率、公平、信用、价值”的互联网世界的梦想更近一步。

当我们畅谈 Web3.0 的发展时,不得不进一步提到关于区块链的东西,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和防篡改的特性很好的对标了 Web3.0 的目标——创造新一代互联网,让每个用户掌握自己的数据、身份和命运。而除了区块链以外,Web3.0 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包括人工智能的加入,分布式存储协议的加入,以及更安全的密码体系,它们一起描绘出了 Web3.0 的蓝图,因此我们对 Web3.0 的当下与未来有了下面更清晰的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 Web3.0 的数据存储和传输(通信)问题,这是 Web3.0 的基础工程,也是一些区块链项目追寻的底层框架,其次我们会考虑应用的可行性,并接入安全的数字身份,最后我们可以呈现出更贴合大众认知的浏览器和网站,这也是我们认为 Web3.0 的大致发展路径。

9、一文读懂 Web3.0:技术生态全景图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584892008132.htm

1.《WEB 3.0:去中心化互联网》,作者:佚名

2.《可信计算研究》作者:侯方勇 , 周进 , 王志英 , 等

3.《通往 WEB3 的技术路径》,作者:互融云

4.《Layer 3 中间层:Web3.0 发展的新引擎?》作者:Howard,来源:共识未来

5.《从 Web 3.0 思考如何投资互联网、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下个十年》作者:Qtum 量子链研究院核心工程师郑义,来源:CSDN

6.《智慧空间—揭秘 Web3.0 将如何连接人类、机器和人工智能,改造世界》书籍

7.《什么是 Web3.0,为什么它代表了下一代互联网?》

10、深度 | Web3.0技术与生态发展研究报告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260090816311.htm

刘毅——“Web3.0 的发展路径应该是资产、身份和数据”

Web3.0 与 Web2.0 如何衔接,或是从哪里落地,是特别值得思考的,尤其是对于 Web3.0 的创业者。Web2.0 是平台经济时代,首先我们应承认 Web2.0 极为成功,它的本质是解决买家卖家之间的信任问题。但 Web2.0 有两个局限性,第一个是只能解决可互换产品或工业品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大量不可互换性产品和服务领域并没有被 Web2.0 平台很好的解决,包括金融、房产租售、医疗、教育、婚恋、短工等,这些领域是 Web3.0 有可能率先去解决的。第二个是公平问题,也就是平台的寻租问题,一旦平台变成了垄断性中介,就可以向买卖双方压榨利润。

Web3.0 协议栈的各部分都是以去中心化、点对点的加密协议为特征,是一个无信任交易或协作基础设施,以达到用户能控制自己的资产、身份和数据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一定是资产是先行,因为资产相关领域具有可投机性,可以吸引大批资金和人员进入。如果从资产入手,下一步可能会解决的是身份,如果不解决身份问题是没办法解决数据问题的,因为没有个人的标识就没有办法去掌握自己的数据。所以应该是从资产、身份和数据这样的时间线去推进。

所有领域中最有可能的率先落地的是金融,而 DeFi 可以说是开放金融的一个实验,一个可抛弃原型,因为金融必须合规、可监管,这是公认的。然后 Web3.0 需要解决的身份问题是要让每个互联网的用户能掌握、控制自己的身份,它不是被赋予的,是声明的,这个身份是无法被冒用,无法被冻结。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才是数据,数据价值有两种利用方式:整体利用和针对个人利用。第一种就是大数据,这个过程中没有暴露任何人的隐私,而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价值。针对个人的数据分析,可以用来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也可以用来预测产品和服务对个人的效用。后者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最常见的是所谓大数据杀熟,应该通过立法予以禁止。

孟岩——“Web3.0 有五大特征”

Gavin Wood 博士所倡导的 Web3.0 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价值互联网、 Open Web,我比较喜欢叫它去中心化互联网,因为这个词比较比较精确的概括了它的实质或者关键特征。我觉得 Web3.0 是一个新的互联网平台,一个新的计算范式,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互联网初衷的回归。去中心化互联网跟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一定是类似的,都是从硬件到软件,到网络服务,到网络协议,到价值层协议,再到应用层,多层次的综合体系,我们叫技术栈 (Stack)。区块链在这个体系当中跨越多个不同的层次,在存储层、在计算层、价值激励层,都扮演核心角色。因此区块链对于 Web3.0 来说是一个核心的基础设施,是真正的 Game Changer。

虽然现在还没有到去归纳 Web3.0 本质的时候,但我想点出 Web3.0 的 5 个特征:

  • 计算和特定的计算设备解绑分离:Web3.0 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计算和存储行为并不会因为特定的设备出现问题,这个计算和服务就被关停。
  • 基于密码学技术实现身份认证及数据确权:不同于以往传统互联网基于中心化机构和数据库来进行授权和认证。身份必将成为一种主权资产。这个身份不管是人的身份,同时还包含机器等终端在 Web3.0 中的身份。
  • 数据的记录和存储都是通过不可篡改的方式进行:Web3.0 中,数据的存储倾向于永不删除和修改,而是不断累加数据,但是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存储成本极低,规模极大。
  • 资源分配通过基于通证的市场机制来进行:区别于以往的中心化授权调配的方式,而是双方通过通证的交易来进行资源的配置优化。
  • 权益分配上的去中心化和透明化。

这是目前 Web3.0 目前所能够展现出的几个主要特征,但是这个概念或者行业正在不断丰富,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全新的定义。

11、简析 Web 3.0 时代数字所有权与「边玩边赚」游戏模式潜力

Web 3.0 — 将权力归还给人们

Web 3.0 越来越多地被定义为一个真正开放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并且因为比特币以太坊、Polkadot 等区块链网络的出现使之成为可能。这些区块链网络的关键性创新是创建了不受单一实体控制但每个人仍然可以信任的协议和应用程序。这开辟了许多可能性,比如将权力带回给用户,或者让我们再次回到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观:人人共享、人人拥有的互联网

总而言之,Web 3.0 是关于创建一个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在那里我们保留对我们的数据、身份和数字资产的完全所有权。

Web 3.0 应用程序的一些关键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 无需信任——Web 3.0 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应该是无需信任的。这意味着用户不一定需要信任第三方或中介来交易或使用系统。
  • 保护身份和隐私——自我监管的概念在 Web 3.0 空间中非常重要。用户拥有并控制自己的身份和数据,无需通过提供用户电子邮件或密码来访问任何类型的功能,就可以在数据库中创建任何记录。Web 3.0 中的身份验证方法使用可以保持完全匿名的钱包地址,同时它们可以在多个应用程序之间无缝传输。
  • 本地货币和经济——借助区块链,我们现在还能够引入和创建完全无国界的经济层和支付层。这将允许任何强大的社区逐步建立自己的经济并以更公平的方式创造价值,通过贡献和提供奖励来激励更多的参与者加入该社区。
  • 开放协议——前三个特征的组合为创建基于协议(而不是基于平台)的系统打开了大门。协议对所有人开放,并以由用户和社区而非中心化实体驱动的方式构建。

Web3.0 大规模采用的不足

但是,Web 3.0 仍在酝酿与发展之中,Web 3.0 大规模采用的缺点可能如下:

  • 可扩展性和速度——与更分散的系统相比,Web 3.0 中的交易仍然很慢;
  • 成本——使用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和协议对最终用户来说仍然有相关成本,适当的开放网络不应该因为缺乏资金参与而阻碍参与者;
  • 用户体验- 已经有几种适用于速度和成本的解决方案。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可能是用户体验。许多关于 Web 3.0 的底层概念对于新用户(钱包、代币、gas、交易、批准等)来说仍然非常混乱,并且使用 Web 3.0 应用程序仍然需要很多新的步骤、软件和教育。这肯定会阻碍采用。我们可能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才能为用户创造更加流畅和透明的用户体验。

可以说,我们处在的 Web 2.0 与区块链是非常非常相似的阶段:在 2 或 3 年内,可扩展性和成本自然会随着技术而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并要求所有团队和项目的质量更高,用户体验自然会改善在 Web 3.0 中开发。

但进步很快,技术日趋成熟,该领域的创新每天都在发生。Web 3.0 初见雏形,虽然大众仍无法采用它,但它正在以稳定的速度增长。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多个领域快速发展,包括:

  • 去中心化组织(DAO);
  • 去中心化金融(DeFi);
  • 使用去中心化文件系统的文件存储;
  • 游戏和 Play To Earn 模型;
  • 艺术和数字所有权;
  • 品牌正在寻找与社区互动并赋予他们权力的新方式;
  • 围绕特定社区建立的微型经济的兴起。

无论前进的道路如何,Web 3.0 都是结束当前「自上而下」商业模式主导地位的有力竞争者。

数字世界中的所有权

当我们进入数字领域时,情况变得有些复杂。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了向数字化的巨大转变:几乎每个人都会每天在线(Online),我们正在网上发展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尽管这对于老一辈来说可能是一个过渡步骤,但现在有一代人从出生起就与新技术互动,他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代将越来越熟悉数字技术。这意味着社会和文明正在走向数字化,无论我们个人的喜欢与否。

我们正在通过社交媒体、虚拟世界、多人游戏和数字艺术看到大规模在线体验的兴起、「一个平行社会」的出现,匿名化的自由和权力下放在名为元宇宙(Metaverse)的世界中。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我们将看到 100% 数字化的资产和物品。在虚拟世界或游戏中创建的物品、名人分享的帖子或艺术家发布的作品正在成为常态,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和更有价值。

那么最大的问题来了:我们如何确定数字世界中物品的所有权?数字文件可以轻松复制和粘贴、复制和分发。我们如何证明谁真正拥有原件?

NFT 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这就是 NFT 发挥作用的地方。由于 NFT 是去中心化的,并且存在于公共区块链上,因此它们为以前不存在的数字所有权提供了不可改变的真相来源。在 NFT 之前,没有任何合法的方式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证明数字物品的所有权。

是的,我仍然可以复制粘贴成为 NFT 的图片,我也可以拥有蒙娜丽莎的副本,但它的价值几乎为零。

这为数字世界中的每个人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如果你是创作者,那么你可以证明哪个 NFT 是原始的初稿,无论进行了多少次复制 / 粘贴。如果你是数字物品的所有者、艺术品交易商或仅拥有数字「生活」的人,你仍可以自豪地展示拥有的数字物品。

任何人仍然可以复制和粘贴 JPEG 图片或 MOV 文件,但创作者的钱包记录可以成为最终的所有权证明。

Play To Earn的核心与机会

今天,创新的游戏公司有很大机会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并在该领域获得吸引力。创造游戏为发行商带来大量收入的传统游戏模型并没有错,但让其中一些价值回流到游戏经济中也是合理的,它可以回到帮助产生贡献的玩家手中。同时,这可以产生更高水平的参与度。直接激励玩家长期为他们的游戏账户工作,为奖励而努力,并为整个游戏做出贡献。奖励用户使他们成为更大的游戏大使,并可能在未来带来更大的回报,例如更强大、更忠诚的社区。

Play To Earn 的核心理念是让价值和所有权站在玩家一边。在非区块链游戏中,你可以花费数年时间建立游戏内资产的库存,但是当你最终放弃这个游戏时,你将一无所有(因为这些资产从未属于你)。基于区块链的游戏使它们更加开放,并允许玩家自己拥有实际所有权。

NFT 和 Play To Earn 不仅仅是「加密」趋势。它们是真正的全球「消费者」趋势。我们在菲律宾、巴西、委内瑞拉和其他国家看到了这种情况,以前从未使用过加密货币或听说过区块链的用户之所以加入,是因为他们只是想玩一个可以真正赚取收入的游戏。

12、a16z合伙人:为什么Web 3很重要 ?

Web 1(大约在1990-2005年)是关于开放的协议,是去中心化和社区管理的,大部分价值都归于网络的边缘——用户和建设者。

Web2(大约在2005-2020年)是关于由企业运行的孤立的、集中的服务。大部分的价值是由谷歌、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等少数公司获得的。

我们现在正处于Web3 时代的开端,它结合了Web 1(的去中心化、社区管理的精神和Web3的先进、现代功能。

Web 3是由建设者和用户拥有的互联网,用代币进行协调。

为什么Web 3很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集中式平台的问题。

中心化的平台遵循一个可预测的生命周期。起初,他们尽其所能招募用户和第三方补充者,如创作者、开发者和企业。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网络效应。随着平台在采用S型曲线上的移动,它们对用户和第三方的权力也在稳步增长。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当他们达到S型曲线的顶端时,他们与网络参与者的关系就会从正和关系变成零和关系。为了继续发展,需要从用户那里提取数据并与(前)合作伙伴竞争。这方面有名的例子是微软对网景,谷歌对Yelp,Facebook对Zynga,Twitter对其第三方客户,以及Epic对苹果。

对于第三方来说,从合作到竞争的过渡感觉就像一个诱饵和开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好的企业家、开发者和投资者已经学会了不在集中式平台之上进行建设,这已经扼杀了创新。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Web 3。 在Web 3中,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分散的。用户和建设者可以通过拥有代币来拥有互联网服务的碎片,包括不可替代的(NFTs)和可替代的。

代币给予用户产权:拥有互联网的一部分的能力。

NFTs给予用户拥有对象的能力,这些对象可以是艺术、照片、代码、音乐、文本、游戏对象、证书、治理权、访问权,以及人们接下来梦想的任何其他东西。

NFTs存在于以太坊等区块链之上。以太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计算机,由其用户拥有和操作。

区块链是任何人都可以访问的特殊计算机,但没有人拥有。

以太坊由一种可替换的代币ETH驱动,它被用来激励支撑该系统的物理计算机。ETH也是该系统的原生交易货币,如购买NFT。

用户有很多方法来获得可替代和不可替代的代币。你可以购买它们,但也有办法赚取它们。

Uniswap将其15%的治理代币追溯性地空投给该协议的早期用户。像这样的社区赠款在Web 3中已经很常见,作为建立善意和激励采用的一种方式。

你也可以通过创意和创业活动获得代币。例如,人们每天通过出售NFTs赚取价值约1亿美元的ETH。

代币使网络参与者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网络的发展和代币的升值。

这解决了中心化网络的核心问题,即价值由一家公司积累,而该公司最终与自己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对抗。

在Web 3之前,用户和建设者不得不在Web 1的有限功能或Web 2的公司化、中心化模式中做出选择。

Web 3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结合了以前时代的最佳方面。现在是这一运动的早期,是参与的好时机。

13、a16z 合伙人 Chris Dixon:Web2 跨越到 Web3,你的抽成就是我的机遇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403397005799.htm

Web3 如何影响视频游戏行业?

视频游戏行业收入可观,每年销售额高达 1200 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虚拟商品销售,大多数视频游戏的抽成都能达到 100%。相比之下,Web3 游戏(其实就是加密游戏)没有太高的抽成,因为他们直接将利润回馈玩家,比如 Axie Infinity 在过去一年中的总销售额超过了 1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回馈给了玩家用户。

对于大多数视频游戏而言,有些人愿意花钱在游戏中出人头地,而有些人则会在游戏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利用经验出人头地。Web3 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经济模式是 P2P 的:玩家可以彼此获利,而不必像过去那样把游戏中投入的金钱和精力都「反哺」给游戏开发商。

Web3 如何影响流媒体行业?

如今,市场上有超过 800 万个音乐人在使用流媒体服务,但其中年收入超过 5 万美元的人还不到 15,000,占比低于 0.2%。事实上,流媒体行业里的大多数收入都装进了流媒体服务提供商和音乐唱片公司的腰包。

通过 NFT,音乐人可以保留作品 90% 以上的销售额,通过消除「中介层」(传统流媒体服务提供商和音乐唱片公司),音乐人能够依靠粉丝获利,也许只需要 1,000 个真正的粉丝就能养活自己了。

Web3 如何影响社交媒体行业?

Twitter、Instagram 和 TikTok 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抽成高达 100%——然而他们根本不会与内容创作者分享任何收入!对于这些社交媒体平台而言,保持现状就很不错,但对用户来说却很糟糕。

相比之下,Rally、Mirror 和 BitClout 等 Web3 社交媒体平台的有效抽成远低于 10%,可是这些平台会把大部分收入回馈给用户和内容创作者。

Web2 平台完全依赖于内容创作者,但他们根本不会给予内容创作者任何回馈,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总之,Web2 的抽成将会是 Web3 的机遇。

14、Web 3.0 到底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584916607843.htm

什么是 Web3.0?

互联网当前处于 Web2.0 阶段,Web3.0 是对下一代互联网的设计和设想。15 年前,Web 的发明人 Tim Bernard-Lee 爵士认为,目前互联网的局限在于,HTML 是给人看的,没有元数据,不能被机器所理解。因此应该把数据赋予含义,开发出更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互联网应用,从而实现 Web3.0,即语义网(Semantic Web)。但是大约在 5 年前,Lee 爵士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他发起了互联网大宪章运动,呼吁用户和从业者对互联网的未来进行广泛地讨论。

以太坊联创和 Polkadot 创始人 Gavin Wood 博士在 2014 年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 Web3.0 设想,并随后发起成了 Web3 基金会。他的理念是:Web3 是为让互联网更去中心化、可验证、安全而发起的一组广泛的运动和协议Web3 愿景是实现无服务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即用户掌握自己身份、数据和命运的互联网Web3 将启动新全球数字经济系统,创造新业务模式和新市场,打破平台垄断,推动广泛的、自下而上的创新

Tim Bernard-Lee 亲自发起了 Solid 项目 ,旨在让用户能控制他们在 Web 上产生的数据和内容,能选择数据如何被使用。Solid 的核心是个人数据存储系统 Solid POD,你在网上产生的所有数据都储存在 Solid POD 中,如你的联系人,你的照片和评论, 用户可选择将 Solid POD 储存在自己家中的计算机上,或挑选的网上 Solid POD 供应商(比如 Berners-Lee 创办的 Inrupt),你的所有数据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可以自由的添加或删除数据,授予权限给他人或应用来读取或写入部分 Solid POD 数据,不需要同步,因为你的数据一直伴随着你。这个平台需要开发者支持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很难想象中心化的平台会支持这个无法控制数据的去中心化平台。

Gavin Wood 创办了 Polkadot 项目,旨在通过提供开箱即用的共享安全性保证和可互操作的多链网络架构,为用于承载 Web3.0 使命的各种 parachain 项目创建一个创新的平台。Gavin 博士把 Polkadot 定义成为一个 layer0 的项目,即平台的平台 (The platform of platforms)。以此平台为根,期待绽放新时代的无穷分支没有边界的应用网络,从而逐渐侵蚀和替代现有的 Web2.0 互联网。

Web1.0 和 Web2.0

互联网早期的那一批协议其实相当美妙,TCP, IP, SMTP 和 HTTP,我们叫它 Web1.0 协议,它们是在 70 年代到 80 年代设计的,秉承的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精神,它们是开放的标准。这意味着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人,能够站在平等的位置,在它们之上构建系统,而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准许。比如,现在已经存在几百个这些协议的开源的实现了。目前,在你手机中的那些协议的代码,不管它是 iPhone 还是 Android 手机,都直接依赖于这些开源的代码。

不知你有没有感受到,互联网对人类来说其实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一个奇迹。现在的全球互联网是一个大的整体,而不是大量的不相交的独立的网络。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千万计的公司——它们甚至有利益冲突——竟然神奇般地聚集和运行在这些同样的协议上,并在此之上互相连接,没有任何例外。

在这样一个常年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寻常的,我们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它其实就是开源的结果。因为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是开源的,没人能单方面地控制互联网。它们的出现和支持是至下而上的且基本中立的。正是由于这些底层协议的稳定,在其之上才构建了现今的互联网生态。

这些协议的出现引导了一个创新的黄金时代的来临。在其之上,企业主和它们的投资人相信游戏的规则是中立和公平的。但是,开源很难营利!所以这些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在这些互联网的开放协议上构建带产权的闭源的协议。这些协议就是 Web2.0 协议。

这其中少数创业公司已经变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你肯定听过其中一些。然后,也因为这些公司,数十亿人几乎免费地用上了伟大的新科技。这是一个现象级的事情。直到最近,这些公司都没有为此获得足够的名声(针对让数十亿人几乎免费地用上了伟大的新科技这一件事情)。

但是,一个严重的警告也随之而来,Web2.0 的这些科技巨头已经变成大中介和互联网的守门人了。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做的大部分的事情,比如搜索网络、与人们联系、分享内容,都被迫依赖由这些公司开发的带产权的不透明的服务代码,不然就无法去做那些事情。

于是,这些公司就对他们的用户和第三方开发者,掌握了巨大的权力。

凭借他们对所有数据的控制,它们控制了:平台上用户间的每个交互,每个用户无缝退出和切换到其它平台的能力,内容创作者被发现和发布内容的潜力,所有资本的流动,及第三方开发者和他们的用户间的所有关系

他们还控制了游戏规则。在任何时候,没有警告,几乎完全按照他们的条款,这些公司可以改变在他们平台上允许发生的任何事情——经常在运行过程中剥夺整个第三方公司或用户的所有权力。这些公司已经成长为巨型怪兽

互联网的故事,就变成了:基于中立和开放,就有了价值创造的可能性。而当太多权力掌握在少数营利性人类机构手中时,就会抑制创新,进入一个令人警惕的状态。

试想一下,在 Web1.0 的协议之上,孕育了 Google 这样的巨头。而在 Google 这样的 Web2.0 协议之上,还能孕育出一个新的类似的巨头吗?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想象不出来如何做到)。Google 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守门人,它是不会让你在它之上再去做守门人的事情的。也就是说,Web2.0 已经是科技树的一片叶子,已经到头。

于是我们要回去最初的状态去思考,不基于这些守门人的服务去思考,而是基于开放的 Web1.0 去思考:我们如何从“Don’ be evil“(Google 已经放弃)去到 “Can’t be evil”。从不去做恶,进化到无法做恶。

对协议的进一步分析

Web1.0 的开放协议让今天的互联网变得可能。但是,对于真实世界的软件平台服务来说,它们并不是一套完整的乐高积木。还有很多部分的协议缺失了,比如数据的存储协议,基于数据的计算协议等

Web2.0 的科技巨头更进一步,提供了这些缺失协议的闭源版本,从而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模式(这是它们出现的本质原因)。

Web2.0 有如下一些特点

●平台经济。平台最终必然走向垄断

●隐私换服务

●数据归平台方所有。对数据的任何挖掘、加工等产生的利润,归平台方所有

●依赖于平台而生存的某些职业,在平台的利益分配上,没有定价权

简单地说,Web2.0 让平台成为最有钱有势的一方,所有人都在给平台打工。这种平台模式,不大可能从内部突破。这里面更详细的分析,请见:《刘毅:Web3.0 到底是醒世恒言还是危言耸听?》。

Web2.0,数据完全由企业掌控,会有如下问题

●数据易泄漏。外界的攻击,导致数据易被盗取。特别是很多企业内部数据用明文存储,一旦被盗,所有信息相当于完全公开

●数据易丢失。企业运维的事故性丢失,或黑客的攻击性丢失,或企业倒闭服务关停导致的数据丢失等等

●数据可被篡改。企业对其内部的数据库,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理论上来说,可修改任何数据(比如删除做恶的记录),即使是用的所谓纯增量数据库也是如此

●数据会被审查。审查这个东西争议很大,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另一方面负面作用非常大

●数据会被打包售卖。这其实是一个灰色的商业模式,此不赘述

●数据孤岛。同一行业下竞争企业数据孤岛现象特别严重,数据的相互交互特别困难

数据有这么多潜在的问题,核心原因就是数据被视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数据及数据的使用规则,完全由企业来掌控。普通用户完全没有权力参与其中。

从 Web3.0 的角度来看,如果数据依赖于人或机构,必定会出现上述现象。而如果数据本身依托于开放的协议以及数学算法,那么是有可能解决上述那些问题的

业界一些大师最近几年提出了一些观点,比如

●A16z 的 Chris Dixon 提出”重启互联网”(参见:《Rebooting the Internet》)

●Gavin Wood 说:“今天的互联网在设计上就是坏掉的。“ (参见:《Why We Need Web 3.0》)

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开放的协议——就像 Web1.0 那样。

比特币的启发

如何做?比特币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比特币背后的思想很有意思,它用密码学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数字签名,Web1.0 的开放协议(TCP,UDP 等),和一个非常聪明的激励结构来构建了一个集体所有的中立的数据库,或者叫分布式账本,用于记录比特币的交易 / 支付数据

这个数据库的创新点在于,它的安全性是由它的用户至下而上建立的,而这个用户可以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在没有任何人允许的情况下参与进来。换句话说,对数据库的控制本身是分布式的,没有守门人。当然,它的挑战在于,许多参与者是不诚实的,如果可能,他们会想在这个系统中钻空子以获利。比特币的天才之处在于它的激励结构,它让系统可以自我监管(self-policing)。它不把唯一的一份数据库放在一个“可信赖“的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可能是被 Google 这种大公司拥有),而是在网络上每个参与者都持有一份他们自己的拷贝。

这会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确保数据库的所有拷贝是始终保持一致,以保证没人能插入一个做假的交易数据呢?

答案是网络中的每个参与者(被称为矿工)监视着网络,并且给他们认为有效的交易集合投票。关键之处在于他们用他们算力进行投票。比如 Alice 是一个矿工,她给网络贡献的算力越大,她就帮助网络有更多的安全性。作为结果,协议给她更多的投票权力和更大的奖励。重要的是,付给 Alice 的奖励是新挖出的比特币。所以比特币一口气做了两件事情,做为一种货币而存在,同时又成为引导自身安全性的资金来源。

这种思想被称为工作量证明(PoW)。内在逻辑是你必须给这个数据库贡献安全性以获得投票和回报。结果是形成了一种优雅的激励结构,该结构鼓励网络中的参与者相互检查。因此,即使他们彼此不信任,他们也会信任他们一直共同保护的这个数据库(分布式账本)。

比特币是最简单的加密网络。它试图处理去信任货币的问题——货币的正统性和背书不依赖于人类机构,而是依赖于数学上的保证。

这就是比特币背后的思想,伟大!当然,从这种模式出发不能直接推出 Web3.0 的具体形式,但会给我们巨大的启发。比特币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可靠的无许可分布式系统是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稳定持久运行的。人们有理由相信沿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一个新的世界正在等待着我们。现在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们正在沿着这个方向积极探索(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投资热潮和泡沫)。

Web3.0 的特点

业界对 Web3.0 的定义花样百出,莫衷一是,几乎把所有对未来的美好理想都强加到 Web3.0 之上,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对 Web3.0 的特点进行了一些归纳:

●Web3.0 必须是开放的

●Web3.0 必须是安全的。因为开放,且安全,所以必须用到密码学技术

●Web3.0 必定是去中心化的或者叫分布式的。开放协议,必定造就去中心化

●Web3.0 的平台和应用必定具有原生通证,因为去中心化需要通过通证自动结算各方的利益分配

Web3.0 会在生产关系上产生巨大的突破。

对服务的提供方来说:

●平台的代码(协议)是开放的

●不是一家企业独自掌控平台,而是一个社区拥有这个平台

●平台的利润,不再是不透明的,不可预测的,优先流向大股东的(大股东可能为追求更高的巨额利润来对平台的策略进行修改)。而是按规则的,可计算的,可预测地分配给所有平台中价值的创造者

●平台的商业模式仍然能容纳 Web2.0 的成熟的商业模式,比如广告、会员服务、游戏等

●平台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平台不会像 Web2.0 一样,因为其主体公司的倒闭而关闭,一个参与节点的关闭不影响 Web3.0 平台整体的运行

对用户来说:

●App 的使用体验与 Web2.0 仍然类似或一致

●用户对自己贡献的内容具有所有权,能够根据对平台的内容贡献获得一定的回报

●对自己使用平台服务时产生的隐私数据,能够比较清楚的知晓这些数据的边界和用途,并对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可用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

●对平台承诺的对一些私密数据的存储有信心(因为是密码学保证且代码是开源的)

●用户能跨平台地拥有一些东西的所有权(这个所有权是密码学保证的,不是某个机构认证的),这样在跨平台交互的时候,能认证且自由转移这些所有权资产

我们整理 Web1.0, Web2.0, Web3.0 的历史关系,做图如下: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Web3.0 不是 Web2.0 的直系后代,而更像是远房表亲。Web3.0 的核心思想更多来自 Web1.0 的开放协议簇和密码学领域的混合。Web3.0 平台的运营商业模式和用户使用体验与 Web2.0 没有太大区别。Web3.0 是开放的协议簇,基于 Web3.0 将会产生更丰富多样的创新的商业模式。

Web3.0 不一定能在所有领域对 Web2.0 产生全面的替代,但一定会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具有明显网络效应的领域产生突破。比如:社交媒体、UGC 内容平台(博客,问答等)、原创内容(如音乐,艺术,书籍等)分发平台等领域。

结语

我们用一张图来总结 Web3.0 的核心要素: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图片来自《Web3.0 应用的新机遇》

Web3.0 是一个更加开放,公平和安全的网络,其网络形态不是当前 Web2.0 的简单升级,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平台利益的分配问题Web3.0 要在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而利益的分配,又与组织形式密切相关。这正是区块链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这些细节具体会在下一篇《为什么 Web3.0 需要区块链》中详细讲解。

Web3.0 不是在一块空白之地上建立空中楼阁,它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15、刘毅:Web 3.0 到底是醒世恒言还是危言耸听?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693738954768.htm

Web2.0 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高效地、大规模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代替传统中介,并创造出新的中介模式。201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的让 . 梯若尔在 2003 年发表论文《双边市场的平台竞争》,系统阐述了在平台在双边市场中的价值定位和商业策略。自此之后,引发两个或以上使用者群体交互来创造价值的组织被称为双边平台或多边平台,简称平台。2016 年,美国的两位学者出版了《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清晰地呈现出 Web2.0 的本质是平台经济,并宣称:平台正在吞食整个世界。

事实也确实如此。平台获取了大部分的经济增值,整个社会都在为平台打工,这正常吗?难道说过去二十年,全世界全中国的企业,只有平台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平台业务具有网络效应,即使用者越多服务会越来越好。因此当平台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同类的新生企业或者小企业很难与之竞争。正是由于垄断平台持续地寻租,获取的收益分配比重才越来越大。

互联网公司垄断市场的手段是掌握大量服务提供方和服务使用者的数据。掌握数据是不是 Web2.0 平台的原罪?平台是否应该为使用用户数据向用户付费

一些 Web3.0 创业项目以保护个人隐私为出发点。那么到底什么是隐私?隐私是否只关乎人权和尊严,还是有经济学意义?个人数据存储项目是否能成功?

本文试图使用经济学方法对交易、信息和平台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带来启发。

平台是通过促进不同使用者群体间的交易 / 交互来创造价值,本文只关注交易平台,不讨论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内容社区等以促进交互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平台。交易平台的核心是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要理解交易平台,先要理解信息不对称。

可以说自有交易以来,买卖双方就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先来看看买家和卖家各自拥有哪些信息。在完全的信息不对称状态,需求、偏好、效用是买家独占的信息,供给、质量、成本是卖家的独占信息

在供需匹配、质量满足偏好的情况下,交易达成的条件是价格低于效用、高于成本。买家应该对效用信息保密,卖家应该对成本信息保密,从而避免在议价中处于不利地位。

效用信息一旦被服务方掌握,用户在交易中将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成本信息跟生产的方法、技巧相关。产品的生产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投资于科技、方法、知识、技艺,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质量标准下,尽量降低成本。如果生产者的成本信息被全部暴露,那么他无论怎样改进技术,都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他就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进行再生产投入。

信息不对称并不总是提高交易成本,消除信息不对称要区分信息类型。偏好、效用和成本是隐私信息,不应该在交易过程中被暴露。所以在人权、尊严等意义之外,隐私是有经济学意义的。

了解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就可以推导出好的交易平台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也可以知道那些平台的做法是坏的。本文所说的好与坏,并非道德考量,而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的经济考量。原则有二:第一是效率原则,即把资源尽量交给能够最有效利用的人或者组织,也就是争取所谓帕累托最优。第二个原则是公平,尽量让财富的分配比较平均,避免严重的贫富分化。

平台在交易中应该承担的角色:做中介,不能做中间商。一旦平台成为中间商,经营目标就成了制造尽量大的差价。凭借规模(源于网络效应)和信息优势,平台能够向两侧挤压,获取越来越多的经济增值。很多的传统平台都采用中间商模式,例如零售巨头、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也有一部分互联网平台是中间商,最典型的是出行服务,机票、酒店、出租车、旅游等。

对于需求和供给信息,好平台会全面公开供需信息,提供撮合服务。例如电商网站,所有用户都能浏览搜索全部商品信息,就符合好平台的标准。反面的例子是,在百度上搜索某公司的名称,如果这个公司没有给百度交费,搜索结果里就没有公司的官网。而且列在前面的通常是一些令人生疑的链接。这是典型的坏平台表现,不但有意隐藏对用户价值最高的信息,而且用算法构筑交易陷阱。

对偏好和质量信息的利用和筛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方向。好平台会真实全面地公开质量信息,而且通过评价体系和智能技术帮助买家筛选质量信息。在买家允许的前提下,利用偏好信息为买家提供推荐服务。另外,利用偏好信息为卖家提供统计性预测服务未来会是很大的市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大有可为。这样的反复实验其实是生产资源的配置过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配置的效率。平台要利用用户的偏好数据提供此类服务,需要得到用户的显性许可(即缺省是不同意)。为了得到用户许可,平台自然会提供优惠券、积分等奖励措施。

现在有一类 Web3 创业项目,主张用户的隐私数据应该自己保存。我认为仅就偏好数据而言,用户自行保存数据在经济上不成立。第一个原因,平台为了利用偏好数据,存储数据而不向用户收费。如果用户自己保存数据,一般需要向云存储服务商付费。从免费到付费,除了极少数特别在意隐私的人以外,不会被大众接受。第二个原因,集中存放的偏好大数据是宝库。而分割存储的数据,很难被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利用,相当于摧毁了它的价值。以分配不公平为由摧毁价值,不是进步是倒退,如同工业革命早期毁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平台之恶,最显著地体现在对虚假质量信息的态度上。为了获得收益,坏平台默许甚至纵容虚假质量信息。例如百度的医疗广告,百度认为他们只负责审核广告主是否具有医疗资质,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审核信息的真伪。但是医疗本来就是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领域,百度竞价排名客观上提供了质量信息反向选择的机制,即越暴利、越夸大的广告排名越高。这完全违背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如果百度是负责任的企业,既然认识到无法帮助消费者鉴别、筛选质量信息,就应该全面禁止医疗广告。

最后,卖家成本和买家效用是他们平等参与交易的基础。平台不应该利用数据和算法,去推算买家效用和卖家成本。作为信息中介,应该尊重卖家的定价权。同时,对买家一视同仁,不能利用对买家的了解搞价格歧视,即搞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相信多数人都同意,互联网平台们正在变坏。这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无关,是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层面,坏平台都比好平台有更强的能力、更大的空间来获取利润。Web2.0 平台和传统平台都是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围绕企业的用户、员工、股东三方利益博弈,但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被公认为是企业的天职。所以毫不奇怪,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利字当头。阿里巴巴作为垄断型平台企业,把「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作为价值观的第一条,堪称是伟大的创举。但在当前商业环境下,能否真正实现并长期坚持,有待未来证实。

Web2.0 最坏的情况是互联网平台不断整合,形成全知全能的垄断平台。它了解全体买家和全体卖家的全部信息,掠夺所有交易的经济增值。这样的恐怖未来不太可能出现,首先是因为行业监管。根据前面好平台、坏平台的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地推到出一些对交易平台企业的监管规则,包括:禁止平台做中间商;必须全面公开供需信息;虚假质量信息平台承担连带责任;推荐服务显性订阅;禁止跨业务利用数据;禁止价格歧视;用户可以导出、清除全部个人数据等等。确定 Web2.0 平台的监管规则并不难。但是,现实情况是平台巨头们并没有被很好的监管,滥用垄断优势、不正当牟利已经成为常态。

对 Web2.0 平台的监管为何失灵?《平台革命》的作者认为,妨碍监管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规制俘虏」问题,即被监管对象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影响监管者。其实这不是监管失灵的主要原因。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依据反垄断法拆分了电信巨头 AT&T。90 年代,关于要不要拆分操作系统巨头微软公司的争论甚嚣尘上。但是最近十年,虽然 FAANG 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却几乎没有人谈论拆分互联网巨头。原因不是互联网巨头的游说能力更强,或者现在的监管者更腐败,而是因为互联网平台已经是国家经济的战略力量,平台之间的竞争是大国之间的博弈。与全球经济格局类似,互联网是美国和中国的企业在唱主角。2018 年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场排行榜的前 20 名被中美企业包揽。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也是新世纪中国取得的最重要的经济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容易理解对 Web2.0 平台监管的两难:不管会导致垄断加剧,影响效率提升和社会公平。管又担心影响企业经营,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欧洲出台最严格的数据使用监管条例 GPDR,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本土没有互联网巨头。欧洲人严重依赖美国的互联网服务商,也深受垄断平台之苦。这些年,欧盟及欧盟各国对 Google 的罚款,总额已经超过 100 亿欧元。但是单靠罚款,显然无法拉平垄断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差距。

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互联网被坏平台垄断,监管又无力抑制平台之恶,历史的重任落到了 Web3.0 肩上。Web3.0 的核心是一种新形态的平台,它是一组密码学保障的交易规则,称为加密协议。基于加密协议,使用者群体之间直接交易 / 交互,共同创造价值和网络效应。与现有平台不同,加密协议不是由企业运营,而是由众多相互独立的实体组成的社区共同维护运营。加密协议不受单一实体或少数实体组成的利益同盟控制的性质,即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加密协议内置激励机制,根据规则向参与者分发加密通证。参与者对平台增长贡献越大,分到的通证越多。通证价值随着平台经济规模增长,参与者群体共同创造价值、分享收益。可见,去中心化加密协议是平台组织方式和分配方式的革命,对传统平台构成降维打击。虽然加密协议具有本质性的优势,但是与所有新技术一样,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成本高、使用体验差、用户接受度低等问题。Web3.0 的早期创业机会应该不是和 Web2.0 正面 PK,而是应该选择 Web2.0 未取得巨大成功的领域。此外,Web3.0 不是与 Web2.0 平行发展的独立系统。去中心化加密协议与中心化平台的协同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出新的使用场景,实现融合发展。Web3.0 有望率先在金融、能源、劳动力市场、政府、物联网等领域落地应用。

与传统平台一样,加密协议在特定市场也可能呈现一家独大。一旦受益于高额中介费的群体控制了加密协议治理权,治理决策导向将是持续提高中介费,即寻租。但是加密协议的寻租受到区块链可分叉性的限制。当加密协议作为中间人攫取过多收益,会给分叉创造套利空间。分叉链继承原链的全部数据,降低收费吸引受益于低中介费的参与者,与原链竞争,甚至取代原链。除了抑制寻租以外,可分叉性还使得加密协议始终处于竞争之中。一旦某个加密协议停滞不前,分叉链可以采用更高效的交易规则、更公平的激励机制,争夺原链的参与者。可见,加密协议在基础层面解决了平台垄断问题。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和黄金时代的动力学》将过去 200 年经济发展归纳为 5 个周期,每个周期都是由技术革命驱动,持续大约 50 年。每轮技术革命都有金融资本深度参与,而且都深刻地塑造了社会经济制度。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以英特尔微处理器问世为标志的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已经持续了 50 年。人类社会又处在下一个技术革命时代的起点上。如果加密协议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角,金融资本不但将一如既往地深度参与,而且其本身的运行机制也将面临重大变革。

以下引自《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每次技术革命都是被当作一次震荡被社会接受的。它在扩散过程中会遇到人们和制度的强大抵抗。因此,技术革命在财富创造潜力上的充分展开,最初总会产生相当混乱而且矛盾的社会后果,此后则需要一次重大的社会重组。这不仅包括改变那些影响所有市场和经济活动的调节框架,重新设计成整整一系列制度——包括政府、金融管制以及教育,而且包括对社会行为和观念进行修正。正是由于重塑了与技术革命潜力相适应的环境,「黄金时代」才得以出现。

也许在此引用马克思的深刻洞见最为合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轮技术革命催生的新生产力,都会跟当时的制度和监管产生冲突,要经历一轮从断裂到再耦合的过程。我们的幸运在于,政策制定者已经深谙此道,不会用现行的制度强制约束新生产力,而是给创新一定的发展空间,允许一定程度的混乱。但是无论哪个国家的监管者,都具有两个底线:一是包容创新,但不容忍骗局。二是不能危害金融稳定、社会安定。

有的研究者呼吁区块链(区块链是实现 Web3.0 的核心技术)创业者关注合规、拥抱监管,我对此不完全同意。要知道,Web3.0 创业者是最新生产力的探索者,他们面临的是无规可合的尴尬境地。我认为,Web3.0 创业要合未来之规。当加密协议大范围落地,它的优势和局限已经显现,相信监管者一定能够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规则。未来的监管规则,会拥抱那些能够提高生产资源分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 Web3.0 项目。

在创业者和监管者都处于摸索阶段的当下,Web3.0 创业者不必为合规多费思量,而是应该回到更根本的问题上。首先,Web3.0 是做真正的创新,如果加密协议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公平,那么只能是骗局。第二是创业项目无论资金来自何方,都是社会资源。创业者有责任把资金用在技术创新上。如果加密协议成功落地,创业者和社区其他参与者分享收益。如果协议没有成功,只要创业者没有挥霍资金、没有中饱私囊,那就是社会为创新付出的合理代价。此外,有条件的 Web3.0 创业项目应该加强与监管者的沟通,双方相互理解也相互学习,共同探索 Web3.0 发展道路。

16、Web3.0应用的新机遇

https://www.theblockbeats.com/news/23636

Web 3.0 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Web 3.0 是必然的趋势。如果你率先参与,就能够分享到趋势带来的收益和利益。如果我说明白了 Web3.0,然后大家相信趋势确实是这样,即使你不参与,它也一定会发生,就会有更多人参与,Web 3.0 就会更快来临,类似于像金融的自我现。

先说 Web 3.0 是什么,然后为什么认为它一定会发生。Web 3.0 这个词是基于 Web 2.0 这个词来的,Web2.0 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现象。这里边有很多很多的互联网巨头,互联网巨头都是一种经济模式,我们管它叫平台。

那什么是平台呢?平台是一种互联网服务,这种互联网服务是靠促进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交互和交易创造价值,我们成为平台,也叫双边平台或者叫多边平台,或者双边市场或多边市场,都是同一个东西。

那么平台的魔力在哪?在于网络效应。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地方,本身是一片平地,现在盖上房子,做成一个市场。然后我们说大家来这交易吧,这里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市场。市场的商家越多,吸引的买家就越多,那买家都集中到这个地方之后呢,商家也愿意来这儿做生意,就是说它是靠这个买家卖家之间的交易和交互创造价值。而且买家卖家越多越集中,这个平台价值就越大。其实我们人类社会的集市、城市等都是这样发生的。这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微信、淘宝、美团、滴滴...... 全是平台。我们每天都用各种互联网平台。

但是平台的问题在哪呢?这些 Web 2.0 的平台都是由某个公司来运营,由公司来运行互联网平台会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公司的天职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互联网的模式是开始有个创业团队,VC 投资,然后团队开发平台免费让大家用,不但免费,而且还送钱提供补贴。为什么送你钱呢?因为你来了之后逐渐离不开这个网络。比如说打车,你已经离不开滴滴,因为网约车都在滴滴上面;网约车也离不开滴滴,因为乘客都用滴滴。这个时候它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平台就要在你们这个经济交易中,尽量去抽取更多的收益。因为作为公司,它是要给股东创造回报,不是要给用户创造回报,或者是给商户创造回报。原本有人开车,有人坐车,提供平台去撮合交易。这种经济交易本身是挺好的。但是因为平台拥有了垄断地位,所以它会不断的把这个经济交易里面的增值的部分抽取到它的手里,在经济学上叫做寻租。在经济交易或者生产中的贡献没有变,但因为地位特殊,或者有一些特殊的权利,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收益,压缩其它参与者的收益,就是寻租。作为互联网用户,或者作为商家,或者作为司机,我们当然不希望平台来寻租。 另一个问题是不公平。因为平台有这么大的价值,有这么好的网络效应,是因为大家来参与才创造出来的。平台长大以后,不仅不给大家分钱,还要从大家身上赚越来越多地钱,这个就不公平

我们要求换种玩法,新玩法是什么呢?就是 Web 3.0。Web 3.0 是由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一群不特定的人去创造市场。当然首先还是要有创业团队,他们用技术把市场给建造起来。现在这个市场没有买家,也没有卖家,怎么办呢?把市场的所有权变成股票。谁到这儿来交易,就发股票,以后这个市场的利润根据股份来分配,股票就是通证 token。这些商家一看,在淘宝做生意,只能得到销售利润,在去中心化的电商平台,可能一开始没什么人在这买,但是你给我通证了,那看在钱的份上,我过来吧。这个卖家过来了之后呢,甚至会因为有这个通证的补贴,他愿意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去提供服务,那么就吸引买家跟过来,逐渐地网络效应就建立起来。最终网络起来之后,它不被任何单一的人或者少数人群体控制,是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社区来控制这个网络协议或者叫加密网络,加密网络属于通证的持有者。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 Web 2.0,它即便做得再好,也不会把股票发给用户。Web 3.0 则是将最大平台价值 token 化,然后发给市场的参与者,所以对 Web 2.0 是降维打击,Web 2.0 最终没有办法抵抗 Web 3.0。区别只是由谁来去打败这些巨头,哪些团队去发起这些市场,去把这个协议设计得公平,把利益分给大家,让大家参与进来,去替代这些 Web 2.0 平台。 区块链创业者们掌握了平台价值重新分配的大杀器。但是除了炒币以外,现在没有一个 Web 3.0 应用进入了主流的互联网用户圈,没有能达到百万活跃用户的 Web 3.0 应用,更别说跟 Google,微信月活几亿十几亿的平台相比,差好几个数量级。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区块链的从业者学会了智能合约开发,学会了区块链的编程之后呢,就拿着锤子看着什么都是钉子。我们做出区块链应用之后,就说你们来用吧,我是去中心化的,你们来了之后,就把价值分配给你等等。

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为什么呢?因为用户首先需要的是好的互联网应用,就是说应用本身,用户要愿意用才行。不管是社交网络链还是音乐平台链,还是打车链等等,先得让用户爱用这个应用。比如用户用打车链比用滴滴还方便,然后发现还得到了一大堆 token,通证上交易所还能卖钱,用户当然就很开心。所以不要把去中心化当成卖点,而是把它当成增值给用户。

有没有人这么做呢?有人这么做。Audius 是去中心化的音乐平台,上面的歌很多很好听。平台上有很多的音乐人,有各种风格的作品,听歌不要钱,完全不需要什么钱包就能用。前几天,Audius 应用宣布达到了月活四百万用户,从月活三百万用户至今,它只用了二十几天,也就是说这个平台已经突破了关键规模,正在进入自发的高速增长。 这个是我知道的第一个落地的主流 Web 3.0 应用。但它在推广的时候,从来不说是 Web3.0,是区块链。它本身是一个好的互联网应用,用户体验跟 Web 2.0 一样,同时又把平台的利益给了这些价值创造者,在 Audius 就是音乐人,还有热心的粉丝。用户体验跟 iTunes 是一样的,还能赚到 token,用户肯定会来。

Web 3.0 要落地的话,首先应该是好的互联网应用。而且它是去中心化的,由一群人共同拥有的,需要一个好的无信任的激励模型(Trustless Incentive Structure)。首先需要去把激励模型设计出来,然后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出来。区块链应该是费用低廉的,非常快的,而且要有好的用户体验,交易容量要大(Large Capacity/TPS)、时延要短(Low Latency)。想让 Web 3.0 尽快落地,别天天谈 TPS,它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因素,尤其最重要的是需要好的互联网产品。 现在整个圈子,尤其是技术圈子的重点没放对。但我觉得 Near 是对的,Near 是最关注用户体验的公链,它也是最有可能支持成功的 Web 3.0 应用,具有和 Web 2.0 应用差不多的体验。只能说差不多,因为只要引入了去中心化的记账,在用户体验上总有一些损失。

最大的损失是在哪儿呢?就是可升级性。我们在开发互联网服务的时候,快速迭代,一周就发布一个新版本,但是记账规则是写在区块链上的,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不能想修改就修改。所以升级要有正统性,要有一种办法能够把社区召集起来,让他们达成共识,然后才升级,否则就又依赖于个人或者团队。有正统性的可升级性(Upgradability with Legitimacy),在区块链技术里是个难点。

应用链,Web 3.0 应用的新机遇

用新兴的区块链技术支撑 Web 3.0 应用有个特别大的机遇。就是现在有了另外一种开发 Web 3.0 应用或者去中心化应用的技术,叫做应用链。

回头看在以太坊之前,要做任何一个去中心化应用,基本上都是 fork 比特币代码,做一条链出来。以太坊做了通用的虚拟机,可以在虚拟机上进行 APP 开发、智能合约开发,大幅降低了开发难度,催生了大量的创新,非常棒。但是绝大多数应用,除了跟一些加密资产交易相关的应用,都没能落地。 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户体验太差了。要先安装 Metamask,翻不了墙的中国用户连 Metamask 也安装不了。安装后需要有 ETH,否则发不了交易,因为需要 Gas。那一个新用户怎么会有 ETH 呢?如果是美国用户,他可以在 Coinbase 开户,转美元进去买 ETH,然后把 ETH 充到钱包里头,才总算是能用了。整个过程需要好几天,百分之九十或者百分之九十五的用户就流失掉了。这个流程不是智能合约决定的,是以太坊决定的,只要基于以太坊开发去中心化应用,就只能采用以太坊的规范。

那么更好的方式是什么?更好的方式就是把应用做成一条独立的链,从上到下完全都能定制,可以改网络层,也可以改执行环境,当然也可以定制应用层。可以让用户不缴 Gas 就能提交交易,可以让用户用稳定币缴 Gas,也可以让应用开发者或者其他第三方替用户付 Gas,这些你都能够决定

一条链里面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技术体系,这里面有成百上千的参数,都可以定制。如果你开发一条链,专门为你的应用服务,就能够在去中心化前提下,做到用户体验最优。

为什么过去没人这么干呢?因为太难了。做一条链出来,要懂 P2P 网络,要懂共识协议,需要懂 K/V 数据存储,非常麻烦。但是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2017 年出现了 Cosmos SDK,底层是 Tendermint,上层用 Go 语言,你就可以写出一条链。到了 2018 年十月,Gavin Wood 博士在 Web3 峰会上,用 Substrate 十五分钟启动了一条链,宣告应用链时代已经到来

所以现在再去做 Web3.0 的应用,除非是 DeFi/资产交易类应用,需要加入流动性网络里面去。否则首选应该是用 Substrate 或者 Cosmos SDK 来做应用链

做开发的人都知道,好的开发工具就是做简单的事情直接了当,要做复杂的事情也能做。这就是应用链的好处,就是你如果只想做应用层这点儿事儿,它也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想很复杂,想实现一些特殊的东西,也可以做到。

举个例子,Polymath 项目是专门做 STO 的,原来在以太坊上开发,但以太坊就是有些不能够满足 STO 的需求。例如在合规的证券市场,是不能够做空投的,就是你给我证券,你一定要让我同意,你才能给我。为什么?因为你给我之后,我要为它交税。你要是不经我同意,就把证劵给我账户里了,可能给我造成很大的麻烦。但是在以太坊上想实现给别人转 token,一定要对方同意,这个需求跟以太网 ERC20 是不兼容的。Polymath 做了很多的尝试,在以太坊上提了 EIP1400。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之后,他们得出结论是在通用公链上做不出好的 STO 应用,所以他们选择用 Substrate 从头做 STO 应用链。

这条 STO 应用链叫 Polymesh,已经做了两年了,完全合规。它没有分叉,因为在合规的资本市场里面,分叉是匪夷所思的,资产由一份变成两份,到底哪份是真的?另外德国电子证券法里面已经明确说明,在分布式账本,也就是区块链上做证券交易,前提是必须有交易最终性,这也是在通用公链上很难得到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你要认认真真地做用户体验极好的应用,你会希望可以调整很多参数,拥有最大的设计空间。

章鱼网络

Cosmos SDK 和 Substrate 解决的是应用链开发的问题,但是应用链开发出来之后,你想把它跑起来,还需要很多东西。

你需要安全(Security)。因为一开始应用链的 token 没有价值,要跑 PoS,谁来给你做节点?你自己来做节点吧,那太中心化了。怎么办呢?你就需要很多钱,在这个行业里面打通知名度,大家觉得你这事靠谱,然后有一些专业的做节点参与进来。没有上百万美元,这事想都别想。

另外你还需要跨链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比如应用链内部需要支付,但是 USDT,USDC 都不会到这条链上发行,你希望用户能把以太坊上的 USDT 转移过来做支付,那就需要和以太坊做跨链。

另外跑一条链,除了节点以外,还需要一大堆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例如区块链浏览器、rpc gateway,就是类似 Infrua 这样的设施,没有 ConsenSys 这种不计投入的支撑,只能团队自己去部署这些基础设施。 最重要的,你需要社区(Community)。社区是什么呢?作为一条应用链,不管是音乐平台还是去中心化的博客,你特别需要 Web 3.0 的热心推动者,也是早期的参与者,他们愿意尝试任何新的 Web3.0 协议。但是你到什么地方找到这些人呢?就需要关注、支持、积极参与 Web3.0 协议的社区。

Polkadot 提供了共享安全,你接入一个插槽,就获得了上百亿美元等级的安全,这非常 cool,但是不是没有代价,每年要支付上千万美元租金。平行链要增发自己的 token,来支付租金。对于能够承载成千上万应用的平台链,是很划算的。但是对于应用链,你要想想成本收益是否合理。

章鱼网络欢迎所有的应用链,你可以自己决定需要多少安全性,然后承担对应的成本。如果一开始是小型应用,可能 100 万美元的安全性就足够了。那么应用链每年增发 10 万美元的 token 给节点,或者说支付 10 万美元租金,就会有人质押 100 万美元 OCT 来提供安全。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链可能网络效应越来越强,经济活动越来越多,token 价格也在上涨。虽然给节点奖励的 token 数量没变,但是对应法币的收益增加,就会有更多的人来质押,这条链的安全性会越来越高。如果不需要这么高安全性了,想要减少对安全性的支出。没问题,可以通过应用链的链上治理,用应用链的 token 投票,来决定降低节点的增发奖励。应用链是自治的,章鱼网络租用安全是提供给应用链选择的一项服务。

章鱼网络的 Relay 运行在 Near 上的,章鱼网络的应用链都可以和 Near 有互操作。Near 有彩虹桥,应用链通过它可以和以太坊互操作。未来 Near 和 Cosmos,Polkadot 也会接在一起,章鱼网络应用链通过这些桥可以跟各种各样的链做互操作。另外通过我们开发 Substrate IBC 模块,应用链和所有 Cosmos SDK 链都可以直连。

另外,RPC Gateway,Indexer 这些成本由章鱼网络来承担,提供给应用链免费使用。章鱼网络的投资人,他们有 OCT token,愿意去挖掘应用链,或者做天使,或者说应用链接入章鱼网络后,他们可以提供质押,提供安全性,章鱼网络就是一个由 Web 3.0 开发者、投资者和传播者构成的社区。

章鱼网络的使命(mission)是要让 Web3.0 应用链创新的门槛降低,从几百万美元级别降低到几万美元级别。章鱼网络主网之后,应用链创新成本能够降低一个数量级。长远目标是降低两个数量级。降低一个数量级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呢?当有 1 亿美金投入到 Web3.0 领域,如果是几百万美元资本开支,1 亿美元只能支持 20 个项目。但如果把它降低一个数量级,就能支持 200 个项目。如果降低两个数量级,就能支持 2000 个项目。Web 3.0 落地,没有别的办法,就是靠多样化的创新,大家在各种方向去尝试。我们做的是把 Web 3.0 创新的门槛降低。

17、从开放社会理念讲述 Web3 思想简史

Web3 是更自由、更开放、更安全、更公平的下一代互联网愿景。我想从卡尔 .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理念开始讲述。原因在于,密码朋克运动是 IT 技术极客的群体行动,其目的是在网络时代捍卫开放社会的基石——个人隐私。

密码朋克运动孕育了比特币,而比特币无疑是 Web3 的先行者和引路人。在开放社会 - 密码朋克运动 - 比特币 - 以太坊 - Web3 链条上,区块链从业者大多对中间的部分,也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比较熟悉。因此主要篇幅会放在历史的两端。

开放社会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是一部洋洋洒洒的巨著,其核心内容是对历史主义的批判。历史主义的概念,也是波普尔的发明,他把各种试图预测历史走向的思想归入其中,认为这只是思想家的狂悖罢了。不但如此,人类最深重的苦难,大抵发源于对「乌托邦社会」的追求。在崇高的目标下,一部分人心安理得地剥脱了其他人的思考权、表达权、财产权,甚至生存权。可以说自有历史以来,没有比「崇高」二字更血腥、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字眼了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跟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一脉相承。波普尔认为,所有不能证伪的命题都不属于科学范畴。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科学理论,但是永远不能证实科学理论。在很多自认为受过科学教育的人看来,波普尔的观点非常荒谬。因为人们习惯了确定性的因果关系,而绝少注意证实和证伪之间存在巨大的非对称性。举个简单例子,屋子有一个人,再走进一个,就有了两个人。大家都认为掌握了科学理论:1+1=2,可以信心满满地对结果进行预测。

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把人换成粒子,粒子可以即在某个区域内,又在某个区域外,1+1 不再等于二。可以说 1+1=2 并非绝对成立,而是概率性的成立,只不过在宏观世界,这一概率会非常接近于 100%。认识到所有的科学理论,都不能被完全证实,或者说都不是绝对真理,似乎对日常生活并无帮助。但是过份相信人类的能力,甚至从自然科学推及到社会科学,以至于坚信某种必然实现的「理想社会」,往往就会引发「人祸」。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被检验,而历史不能被重复,也不能被检验。人类只能解释历史,而且所有的解释都是从无限的事实中选取其中极小的部分。即便如此,符合逻辑(还要假设历史人物按理性行动)的解释通常也有很多种。可以说关于历史,我们连 1+1=2 都没有,更别提构建起理想社会的大厦了。

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波普尔主要批判了三位哲学家。他们的共同点是,从过去的人类历史中总结规律,试图预测历史的走向,甚至指引人类向具有必然性的、更加美好的社会形态进发。波普尔则认为,历史的走向并非冥冥注定,而是开放性的,受每个人的选择和努力的影响。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历史规律,试图完成「乌托邦式的社会工程」的想法极其危险。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王莽改制。王莽个人的才学和道德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从儒家角度可谓是「完人」或者接近于「圣人」。有历史研究者说王莽的德行只是沽名钓誉的伪装,我不敢相信。如果一个人一生一世都克勤克俭,那么又如何区分伪善和道德楷模?王莽认为儒家思想包含了天道,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只要所有人都按照礼制各就其位,理想社会就自然实现。因此在他称帝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改革,并用严刑峻法强力推行。王莽改制带来了社会的大动荡,国家也因此崩溃。

据估计在公元 8 年王莽称帝时,西汉有 5000 万人口,经过十多年的纷乱,到公元 25 年,光武帝重新统一中国,全国人口已经下降到了 1000 万,80% 的人口死于战乱和生产被破坏导致的饥荒。历史教训的惨痛,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但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学者在认为,王莽的改制有「进步成分」或者「历史意义」。了解了开放社会理论,可以知道王莽的失败不是因为政策措施的对或错,而是任何对社会的整体性设计,都不免失败,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根本原因在于,历史走向是不确定的,不能被预测,更不能被设计。

有人说《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书名不太适当,应该改名为《开放社会的敌人》。因为全书都是在批判历史主义,极少正面描述开放社会。为什么波普尔不告诉我们开放社会是什么样子呢?原因很简单,波普尔反对历史决定论,他认为任何人,也包括他自己,都不能预想出理想的社会形态,能够被描绘的开放社会也就失去了开放性。所以我们只能认识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不是开放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波普尔代表了人类的自知之明。关于什么不是开放社会,乔治 . 奥威尔的描画更加鲜活。很多人都已经看过奥威尔的传世名《1984》,因此我推荐奥威尔的另一部作品——《动物庄园》。这部寓言不到六万字,1-2 个小时就能看完,是 996 上班族们理解开放社会的捷径。

另外,千万不要把波普尔看做历史虚无主义者,或者不可知论者。相反的,波普尔说:「未来依靠我们自己,而我们不依靠任何历史必然性。」 他认为人类能够创造更好的未来,但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整齐划一式的「乌托邦社会工程」实现。而只能寄希望于自下而上的、丰富多样的「零星社会工程」。「零星社会工程」利用了私人(或者小团体)掌握的信息,发轫于青萍之末,却未必只能做局部的改良。它们可以相互堆叠、相互增强,甚或引发连锁反应,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和面貌。1994 年,波普尔以 92 岁高龄谢世,他看到了人类走入了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也许加密协议的设计和演变是「零星社会工程」的最好诠释。加密协议的实验是非暴力的,由遍布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创业者所推动,其创新的速度和多样性前所未有。而这一切,肇始于一群致力于用技术捍卫开放社会的「怪人」——密码朋克。

密码朋克运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方面人们处理和保存信息、相互之间通信或者进行支付等商业交易,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计算机。另一方面美英等国家的政府,始终用把密码学作为军事技术来管理。可能在现在看来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在当时密码学等同于军火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几乎从诞生之日开始,数据加密和解密的技术就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尤其是在电报技术被广泛用于军事通讯之后,各国都致力于开发加密技术,保护己方的军事通信。同时开发解密技术,力图破译对方的密码。这跟研究更大威力的火炮和防护力更强的装甲几乎别无二致。

一些奉行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技术极客们敏锐的意识到,在网络时代隐私的重要,而且开发出开源的加密技术保护个人隐私是可行的。因为加密技术由很强的非对称性,就是用普通个人计算机进行的恰当的加密,如果没有密钥,即便使用超级计算机也无法破解。在 1994 年出版的凯文 . 凯利的名著《失控》里,KK 就提出了「加密永胜」的观点,因为存在非对称性,人人可用的开源加密软件足以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或者组织。

1985 年,David Chaum 发表了论文《Security Without Identification: Transaction Systems to Make Big Brother Obsolete》(无需身份的安全:令老大哥无计可施的交易系统,David Chaum 显然是《1984》的读者),首次讨论了匿名电子现金的概念。1992 年,经过在加州的集会,密码朋克运动正式得名。1993 年 Eric.Huges 发表了《密码朋克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隐私是开放社会的基石。密码朋克的使命是开发并向全世界无偿提供开源密码学工具,使每个人都获得在网络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能力。同年,《连线》杂志以题为《加密叛乱》的封面文章,图中的三个带面具的人,就是密码朋克的运动的三位领导者:Eric.Huges、Tim May 和 John Gilmore

1991 年,Philip Zimmermann 开发出 PGP (Pretty Good Privacy)工具包,用于对文件和邮件进行加密。他把 PGP 代码和软件上传到网络上,很快就被很多人下载使用,部分使用者来自美国以外。美国政府认为 Philip Zimmermann 违反了出口限制,对他展开犯罪调查,并勒令他停止在互联网上传播 PGP 源码和产品。

麻烦缠身的 Philip Zimmermann 并未屈服,他把 PGP 的完整源码印刷成书籍出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而书籍不是军火,美国政府无权干涉其出口。最终在 1996 年,美国联邦政府放弃了对 Philip Zimmermann 的犯罪指控,此后也修改法律放宽了对加密技术的出口限制。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终于可以合法地使用加密技术保护个人隐私。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密码朋克及其追随者开发出了多种数据和通信加密工具,为捍卫个人隐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为密码朋克孜孜以求的,是匿名电子货币系统。

比特币前传

密码朋克运动,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网络黑客,多年以来他们一直在试图开发出实用的匿名电子货币。通过匿名电子货币,可以完成在线的价值转移,同时不向商户、银行和信用卡提供商等机构暴露个人隐私,可谓是网络时代隐私保护王冠上的明珠。密码朋克们曾经多次试图建立匿名电子货币系统,各路互联网创业者也进行过很多尝试。上图右侧的表格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比特币与加密货币技术》列出的,值得关注的电子支付系统和提案,总共有近百个,但没有一个能满足匿名支付需求。

其中有三个方案,为 Bitcoin 最终诞生做了重要的铺垫。首先是 David Chaum 在上世纪 80 年代发起的 E-cash 项目,E-cash 的目标是建立起一套匿名的互联网支付系统,付款人可以证明交易存在,但任何第三方都无法获取支付的信息。E-cash 试图在现存金融体系内,制造出一个黑洞,在黑洞内流转的资金无法追踪。David Chaum 在荷兰注册公司运营 E-cash,并且为其技术注册了专利。这使得他遭遇了来自左右两侧的攻击,密码朋克认为他的商业运作和专利申请违背了密码朋克运动的宗旨,而现存的金融系统则不能容忍资金无法追踪。

另一位为加密货币做出重要贡献的密码朋克是 Wei Dai,他提出的 B-money 跟后来的比特币非常相似,它们都基于 P2P 网络、无中心的运行,通过不可伪造的计算铸造货币等等。中本聪曾经给 Wei Dai 发过三封邮件,称自己发明的比特币 「实现了 Wei Dai 的 B-Money 概念」。但其实中本聪是在完成白皮书之后,才在 Adam Back 的提示下阅读了 B-money 论文。因此 Wei Dai 说:虽然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提及了我的贡献,但是事实上我跟比特币的关联极其有限。

Wei Dai 的名字像是华人,而且他仅有的一张公开照片也是亚洲人面孔。他是著名的密码朋克,是著名的 Crypto C++ library 的作者和维护者,以太坊最小货币单位 Wei,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其个人资料却一字难求,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经过多方搜索,我终于有所发现。接下来我将公布部分发现,这可能会被视为对密码英雄的不敬,但我绝无此意。相反的,我希望更多人了解密码英雄们,他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为何这样做,以此表达我的敬意。

Wei Dai 的父亲是微软高级架构师——戴习为。戴习为先生出版过名为《过河卒》的回忆录,其中有短短十几页写到他的儿子(书中没有提到他的中文名字,而是以 wd 代表)。据书中所写,Wei Dai 于 1976 年在上海出生,9 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从少年时代起就显现出过人天赋。他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读书期间,作为实习生在微软研究院密码小组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并结识了密码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顶尖专家。大学毕业后,他拒绝了微软的再三挽留,也推脱了朋友们邀请创业的好意,独自沉醉在代码和音乐的世界里,只通过网络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者交流。

到 2002 年《过河卒》写作之时,26 岁的 Wei Dai 仍无固定职业,与父母同住。他的父亲很有预见性写到:「wd 其实是另一代全新的 IT 人——还在悄悄发展,但或许对未来 IT 业的走向最终带来变化的又一代 IT 人…在他们眼中,名誉或者地位,有一点也不坏,至于更多,那是就是别人的事情了。既然所做的一切都只为忠于自己的感受,那么任何虚假与投机当然也被这个群体所不齿。老一代的英雄,比如说盖茨或其他什么人的成功,当然也钦佩,却并非他们的楷模。操纵一个庞大的机构,固然可以迎接更大的挑战,可是这个机构同样会操纵你,为什么要失去自我而成为一个符号呢?‘人在江湖,身仍由己’,才是他们的理想。」

第三位对中本聪影响很大的密码朋克是 Adam Back。与 David Chaum 和 Wei Dai 不同,Adam Back 在今天的区块链行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是 Blockstream 公司的创始人和 CEO,比特币核心开发者大部分都是 Blockstream 公司的雇员。Adam Back 在 2014 年发表了双向锚定侧链的论文,开启了二层网络创新的大门。在比特币发明 10 年之前,Adam Back 提出了 Hashcash。Hashcash 其实并不是要解决通用的支付问题,它的出发点是如何防止对互联网资源的滥用,例如如何对抗垃圾邮件。Hashcash 提出通过不可伪造的 hash 运算生成某种证明,类似于邮票,发送电子邮件必须贴邮票,从而大幅提高垃圾邮件的发送成本。Hashcash 首创了通过 Hash 运算提供工作量证明的机制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个项目,在前比特币时代,对加密货币做出贡献的项目还有很多。其中包括以「智能合约」概念提出者而著称的 Nic Szabo,以及他提出 Bit Gold 方案。限于篇幅,不能尽述。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交易成本

经过众多密码朋克的多年努力,实用的加密货币已经箭在弦上。在此我不再赘述比特币的原理,每个认真研究区块链的人都应该首先(至少尽早)阅读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是开放社会-> 密码朋克运动思想发展的结晶,但其成功是经济规律使然。为了理解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发生发展的原理,首先要理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也称为交易费用,简言之是为了完成商品交换而耗费的成本。例如你要交易美国股市的股票,除了买股票的成本以外,你还要付出人民币换美元的成本,汇款的成本,交易的手续费等等,这些都属于交易成本。

上图罗列了主要的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的成本;议价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决策成本,进行交易决策、签订合同所需的成本;监督成本,监督交易对手是否履约所花费的成本;违约成本,违约时强制执行或索赔的成本。

交易成本中还有一大类跟货币关联最为密切的成本——支付成本,是指买家付款的成本和卖家收款的成本。支付成本可以细分为货币的保存和携带的成本,包括买方保存货币并携带至交易现场的成本,卖方保存货币并带离交易现场的成本。鉴定成本,鉴定货币真伪和成色的成本。转手成本,将货币从买家转移给卖家的成本,汇款的手续费就是转手成本。汇兑成本,买家和卖家使用的货币不同,就得有一方进行货币兑换,承担兑换成本。汇兑风险成本,这就是指在货币持有期间汇率的变化所带来的成本。通胀成本,持有货币期间通货膨胀产生的成本。隐私暴露成本,买卖过程中双方将隐私暴露给给对方或者第三方所产生的成本。普通的商品交易隐私暴露成本不显著,但对于某些交易,隐私暴露成本很高。这项成本跟加密货币联系紧密,甚至可以说是隐私暴露成本成就了比特币。

为何是比特币?

经过多次尝试,最终由匿名密码朋克中本聪在 2008 年提出了比特币网络协议,实现了第一个大规模匿名电子货币系统。那么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比特币成功了,它与之前诸多未能成功的尝试有何不同?首先肯定不是因为中本聪的声望,在发表比特币之前,中本聪在密码朋克圈子或者加密邮件组都籍籍无名。就像中科院数学所每周都会接待自称已经完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科学家类似。匿名电子现金系统,已经被太多人尝试过太多次,比特币似乎也没什么特殊之处。除了哈尔芬尼慧眼识珠,对比特币推崇备至以外,比特币白皮书并没有在加密邮件组激起太多反响。但事实证明,比特币确实与众不同。

比特币被当作货币使用,是因为它能够在某些交易场景降低交易成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暗网支付。暗网的买卖双方都不想暴露个人隐私,也就是要求:买卖双方互相不知道身份,交易也无法被别人查询,普通的电子支付无法实现上述要求。直到比特币的出现,才有了可靠的匿名的支付,并且不受公司和政府控制。因为比特币的存在,再结合电子商务技术,才催生了暗网。除此以外,比特币还有个很大的用例是跨境汇款。跨境汇款由于长期被银行间组织垄断,没有竞争导致了成本极高、效率极低。很难想象网络时代,在全部业务流程都已经 IT 化的大型银行,跨境汇款竟然需要几天时间,并收取汇款金额百分之几的手续费。比特币可以完成极低成本(1 美元左右)的大额(没有金额限制)快速(1 小时)汇款,交易成本优势极其明显。

货币的发展史就是消减交易成本(主要是支付成本)的历史。每一次的货币革命,都是货币增加了或者增强了某些特性,从而使新货币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更强。早期原始货币具有通用性,被广泛接受,解决了双重巧合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中的搜寻成本,使得大规模商品交换成为可能;贵金属货币比五花八门的原始货币通用性更好,不论是游牧部落还是农耕部落,随着贸易的发展,逐渐地都认可了金银作为货币,这样就扩大了交易群体,同时还降低了货币保存携带成本以及汇兑成本;铸币是贵金属货币之后的又一次货币革命,铸币带来了重要的货币属性——可互换性。

可互换性意味着,相同规格的铸币,不论年代和磨损程度,都是一样的价值,降低了货币的鉴定成本和转手成本;纸币是铸币之后的货币革命。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是因为四川当地的铁钱太沉重才出现的,它具有更好的便携性,降低了货币的保存和携带成本。但是纸币全面取代铸币,不完全是因为携带成本的优势。而是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纸币之后又出现了支票,在我们国家,支票的使用不太普遍使用,一般仅限于机构之间的支付。支票比纸币更加便利,要付多少钱就写个数字就行,如果是大额支付,可以显著降低货币的保存携带成本和转手成本。

但是相比纸币,使用支票增加了隐私暴露成本。支票的付款人必须有银行的支票账户,收款人是写在支票上的,兑现的时候要证明自己的身份。那就是说,买卖双方都了解对方身份,而且支付交易由银行纪录。支票之后出现了电子货币,最典型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进一步降低了货币的保存携带、鉴定、转手成本。中国大中城市城市,可以已经基本进入了无现金社会,这是货币发展史一次伟大的创新。电子货币最大的贡献,是使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成为可能,商品交易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全球化。通过回顾货币革命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货币的始终沿着不断降低交易成本这条主线发展,加密货币没有改变货币进化的基本规律。

顺便讨论几个对比特币常见的错误观点。

第一个观点:「比特币是数字黄金,或者比特币很少用于支付,因此不是货币。」 其实黄金直到现在都是货币,仍然具有支付媒介、价值存储和计价单位的三项货币功能,只是因为支付成本高,很少用于普通的支付。比特币也是如此

第二个观点:「比特币没有国家背书,因此不是货币。」这个观点显然混淆了货币和法币,货币不需要国家背书,甚至不需要国家存在,货币的出现也早于国家。与这个观点犯类似错误的是:「比特币是通缩的、货币政策不能调节,因此不是货币。」

第三个观点:「比特币是收藏品或者投机品,不是货币。」收藏品和投机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供应缺乏弹性,能长期保存,有故事可讲等。比特币特别适合投机,它的供应是固定的(不随需求增长)、在互联网上永久保存、能快速地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取和转移。而且比特币是高科技、由匿名黑客创造,有无穷的想象空间。荷兰郁金香很遥远,但是在过去几十年,我亲眼目睹了对君子兰、盘条、普洱茶、大蒜等商品的炒作。就好比有人炒普洱茶,我喝普洱茶,原本可以并行不悖。只是请不要过来告诉我,我喝的是投机品。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对于反对(或者不喜欢)比特币的人,比特币可以是任何东西,但唯独不可以是货币。仿佛承认比特币是货币,就侮辱了某种神圣的东西。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主要的原因是对货币史缺乏了解。其实货币并不是什么神圣或者特殊的东西,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商品属性(哈耶克所说的货币性),即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历史上被当作货币使用的商品有很多:粮食、盐、牛、奴隶、可可豆、纺织品、贝壳、珠子、羽毛、犬牙、鲸牙、石盘、刀、铁环、啄木鸟头皮、人头骨、烟草、皮毛。这些所谓的原始货币,未必只发生在遥远的过去。比如在监狱中,经常自发形成以香烟为货币的商品经济。在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地区,人们会自发使用生活必需品充当货币。比特币是一种货币性很强的虚拟商品,它的可互换性、可分性、可数性、稀缺性、持久性、便携性、可及性、可编程性都远超千年来的货币之王——黄金。只有把比特币当作货币去研究,才有可能理解其价值和发展规律,否则几乎寸步难行

比特币崛起的内在因素是降低了交易成本,或者说它在某些交易场景下是更好的货币。但是诞生在比特币之前的加密货币未能成功,E-cash 难道不能降低隐私暴露成本吗?E-cash 的失败在于采用的中心化的架构,一方面提高了信任成本,使用者仍然担心自己的数据和隐私被 E-cash 运营方泄露或者滥用。另一方面中心化架构面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无力应对,因此难免消亡。B-money 首次提出了无中心的 P2P 电子现金架构。虽然 Wei Dai 没有将 B-money 方案付诸实现,但我认为即便付诸实现,B-money 也不会成功。原因在于 B-money 是完全分散式的,没有统一的货币政策,算力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那么从 CPU 挖矿到 GPU 挖矿,再到 ASIC 挖矿,每一轮挖矿效率的突破都会造成货币的恶性贬值,试想有谁愿意大量持有不能保值的货币?比特币借鉴了 Hashcash 的工作量证明设计,通过 Hash 碰撞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使稀缺性得到保障。也首次把加密协议设计和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相结合,开创了名为加密经济学的新领域。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超越比特币

2011 年,当时在谷歌工作的华裔工程师李启威发起了莱特币。莱特币基本重用了比特币的代码,只是做了几个小调整。出快时间缩短为比特币的 1/4,从 10 分钟算短到 2.5 分钟,货币总量发行量提高四倍,从 2100 万提高到 8400 万。另外更换了 hash 算法,总而言之,莱特币更快速、更便宜、更适合用于支付。在技术社区,莱特币经常遭到鄙视,因为莱特币 8 年的发展历史上,没有什么原创性的技术贡献。李笑来评论莱特币是什么都没有,单单「比特金,莱特银」概念值几十亿美元。我觉得认为稍微有点不公平,就像有人说哥伦布没什么了不起,只要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都能发现新大陆一样。莱特币的诞生至少使得人们意识到,加密货币不是只有比特币一种可能。可以针对比特币的不足,或者加入奇思妙想,创造出新的加密货币。

2012 年诞生的点点币,针对 PoW 共识机制大量消耗能源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共识机制——PoS 权益证明。同样在 2012 年诞生的万达币,不是独立的区块链,而是在比特币上叠加应用层协议,从而拓展比特币的用途,把区块链由专用账本变成资产发行平台,万达币也完成世界上第一次的 ICO。2013 年诞生的瑞波币,把区块链用于汇款和结算场景,发展方向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实现快速低成本的价值交换。

2014 年和 2015 年是比特币的熊市,市场行情低迷,但是加密货币创新却迎来了寒武纪大爆炸。2014 年诞生的门罗币,使交易信息在公开账本上不可见,大幅提高了私密性。同期诞生的达世币引入主节点机制,实现了更快的交易速度和更好的私密性,区块奖励的 45% 提供给主节点,45% 提供给 PoW 矿工,10% 奖励开发和推广,即 PoW+PoS 混合挖矿,并且发展出了社区治理机制。2015 年诞生的德信币同样采用 PoW+PoS 混合挖矿,并且创造性的实现了链上治理,把协议升级等重大决策交由持币者在区块链上投票决定。

万达币对加密货币的发展影响深远。 Vitalik Buterin (V 神)从大学退学以后,在以色利与万达币团队共同工作过。在这期间,他萌发了以太坊的想法。万达币在 2015 年改名为 Omni,我们熟悉的泰达币,即 USDT,就是使用 Omni 协议发行的资产。泰达币的价格锚定美元,从而消除了交易成本中的汇兑风险成本。泰达币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业内引发大量的争议,直到现在仍然身处漩涡之中。但是也没有妨碍 USDT 成为加密货币世界的重要成员之一,市值最高时接近 30 亿美元。说明市场对于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有可观的实际需求。

2014 年,Daniel Larimer (BM)发布了比特股,是功能非常完善也非常复杂的资产发行、抵押和交易平台。比特股实现了更为成熟 DPoS 共识协议,性能远超比特币。瑞波币的创始人之一 Jed McCaleb 后来创建了恒星币。恒星币可以认为是开源版的瑞波币,并且具有更好的资产发行和交换功能。虽然很多加密货币都主攻资产发行方向,比如发源于中国的 NEO、量子、比原等等。但是真正引爆加密资产发行的是 2015 年以太坊的 ERC20 标准。ERC20 是以太坊关于通证资产发行和交易的应用层协议。符合此规范的资产能够与实现 ERC20 协议的钱包以及交易所无缝对接。2016 年开始通证大爆发,目前市面上的 2000 多种加密货币,大部分都是以太坊 ERC20 通证。

以太坊——世界计算机

2014 年,年仅 19 岁的 V 神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并与合作者一起,在一年之后实现了以太坊上线。以太坊把图灵完备的虚拟机引入区块链,把整个网络变成一台全世界共用的通用虚拟计算机。开发 Web3 应用不再需要 fork 比特币或者其他链的代码,也不必开发调试 p2p 通信、共识协议、状态存储等复杂技术,只需使用智能合约高级语言开发测试应用逻辑,然后部署到以太坊执行即可。以太坊和随后出现的其他智能合约区块链,大幅降低了 Web3 应用的开发门槛。

世界计算机的概念,我最初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我成长于个人计算机时代,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可笑的预言来自 IBM 前董事长托马斯 . 沃森。他说: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而 70 年之后,一个 20 岁的小伙子说:我们建造了一台世界计算机。而且从我学习编程开始,就一直被告诫要深思熟虑,尽量节约每 KB 内存、每个 CPU 指令、每 MB 硬盘。到后来编程的难题是处理并发 / 多线程,在避免竞争条件的前提下,尽量让机器一芯多用。以太坊这台世界计算机则完全反常识,它让全网全部节点(上万个)执行相同的计算,存储相同的数据,成本高得近乎疯狂。V 神给出过估算,就是在以太坊上执行计算或者存储数据,比在商业云平台上完成相同计算或者存储同样的数据,成本高 100 万倍。也就是在普通云服务上花费 100 块钱能完成的计算,放到以太坊上去做,需要 1 个亿的成本。

么我们为什么要使用以太坊这台极慢又极贵的世界计算机呢?因为它具有有史以来所有的计算机,不论是大型机、小型机、PC 机、计算集群或者云都不具备的特质

首先以太坊是全球单例的(Globe Single Instance),而且只要有互联网就能访问,这就使得计算的状态是全球性的,所有人都能访问,也能被所有人承认。

还有就是以太坊不属于任何人或者组织,世界计算机不会宕机、不会被关机,也不能被审查。对其基础网络(不包括其上运行的不成熟的智能合约)进行攻击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能成功。

由于以太坊具有这些特质,它才可能成为创新公地、互联网法院,保证任意可以用代码表达的契约执行,成为全球经济的结算层等等。而使用这一切,都不必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

后斯诺登时代

Web3 的概念是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 博士提出的。Gavin Wood 也把 Web3 成为后斯诺登时代的互联网。我们先简要回顾介绍斯诺登是谁,他做了什么。爱德华·斯诺登 1983 年出生于美国,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后供职于国防项目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 2013 年 6 月,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他随即遭美国政府通缉,事发时人在香港,随后飞往俄罗斯。

斯诺登之后通过《卫报》再次曝光英国的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此次事件也称为「棱镜门」。棱镜门向大众揭示了一个恐怖真相:美英两国的情报部门,在没有法律授权,在公众甚至国会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在对本国公民展开大范围、几乎无限制的监听。「棱镜门」使得自以为生活在民主自由国度的大众认识到,《1984》描绘的世界离他们并不遥远。老大哥不但在看着他们,而且他们自己还不知情。同时棱镜门也证明密码朋克运动绝非庸人自扰,捍卫公民的隐私,真的只能靠自己。

棱镜门之后,斯诺登一直隐居在俄罗斯。他接受过一些采访,也发表过一些演说。他说自己并不反政府,而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帮助自己国家的政府依法行事。对于外界对他的评论,无论是叛徒还是英雄,他都无意领受。虽然为揭秘放弃了优渥的工作,与女友断绝了联系,与亲友不能相见,但是他表示绝不会后悔。时光荏苒,棱镜门已经过去 6 年。今年 8 月,斯诺登将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在 Web3 峰会发表演讲,我对此非常期待。

Web3 及其愿景

2014 年 4 月,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当时担任以太坊 CTO 的 Gavin Wood 发表了题为《去中心化应用:Web3.0 是什么样子》的博客文章。首次系统阐述了 Web3 的概念。Gavin Wood 认为后斯诺登时代,互联网用户不能够再继续信任企业,企业只会从自身的盈利目的出发来管理和使用用户数据。因此需要打造信任最小化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Gavin Wood 提出 Web3.0 将基于全新的互联网技术栈,主要包括四个模块:静态内容发布、动态消息、可信交易和集成界面。用户使用不可追踪的匿名身份(公钥地址)与 Web3 应用交互,用户之间的消息被端到端加密,而交易则由去中心化的共识引擎达成,从而消除中介成本和交易对手风险。

Gavin Wood 博士于 2015 年离开以太坊,发起成立了 Parity 公司和 Web3 基金会,继续推动 Web3 事业,也在与他的合作者们一起,不断调整和丰富 Web3 思想的内涵。图中这段话取自 2018 年 9 月,Gavin Wood 发表的博客文章《为何我们需要 Web3.0》,可以看作是 Web3 的定义。翻译过来大体是:「Web3.0 是一组兼收并蓄的协议,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基础模块,使其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构建应用。这些技术令用户能够验证接受和发送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在交易过程中可靠地付出并获得。Web3.0 可以看成是可执行的互联网大宪章,也是个人自由对抗权威的基石。」

由定义可知,Web3 是一组协议,是为了用来开发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实现 Web3 的愿景。Web3 愿景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层:Web3 是无服务器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在 Web3 的网络计算架构里,参与者或者说节点是平等的,没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区别,所有节点都或多或少参与网络共识的形成和记录。

第二层: Web3 到底有什么用呢?Web3 让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身份、资产和数据。掌握自己的身份,意味着不需要其他人或者组织赋予身份,其他人或者组织也无法冒用、剥夺或者冻结身份。掌握自己的资产,意味着不会被剥夺资产,可以自由处置资产。掌握自己的数据,意味着每个人可以按自身的意愿生成、保存、隐匿、销毁个人数据,未经他的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使用其个人数据。在数字时代,掌握了自己身份、资产和数据的人,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换个角度解读 Web3

对 Web3 的解读,有另外一个更常见的角度,就是罗列和对比万维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Web1 是静态的网页,主要用于静态内容的分发,用户体验非常单调,商业模式主要是显示广告

到了第二代万维网,网站有了很强的交互性和功能性,大量的内容由用户产生,web 向社交化和移动化发展。商业模式除了更加个人化更加精准的广告以外,还提供衣食住行各种电子商务服务。在 Web2 时代,诞生了以 FAANG 和 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他们拥有大量的用户和服务提供商,存储了大量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个人化的广告和电子商务服务,建立起了巨大的网络效应,事实上处于垄断地位。

广大互联网用户和小型服务提供商,未能公平分享 Web2 创造的巨量财富,而且承担着个人隐私被侵犯、个人数据被滥用的风险

要破除互联网巨头的垄断,让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分享数据产生的收益。需要建议以 P2P 通信协议、分布式存储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开发去中心化应用。去中心化应用不受个体控制,而是内建激励机制(通证),由协议的全体参与者(包括开发者、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共建、共治和共享。用户自己掌控数字身份、数据和资产。从而走向一个更私密、更安全、更自由、更公平的互联网。

从这个角度解读 Web3,优势是非常简洁明了,因为大家都是 web 用户,很容易理解相关的概念。但是也有一些缺憾,主要就是容易让听众误以为 Web3 是 Web2 的自然演进,是由互联网技术发展驱动的。这个印象与 Web3 思想诞生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不必说中本聪,Web3 的精神领袖 Gavin Wood/V 神 / 斯诺登都不是互联网从业者。Web3 思想更多的是密码朋克运动的延伸,而不是来自于对 Web2 的反思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理念,有时也被称为 Web3,由 W3C 万维网协会和 Web 的发明人 Tim Bernard-Lee 爵士领导。关于什么是下一代的互联网,W3C 一直在进行探索。在大概 10 年之前,W3C 的重点是语义网(Semantic Web),目标是让互联网数据更加结构化,有统一和准确的元数据,使计算机能够深入理解和使用数据,从而使互联网更加智能。与此同时,Lee 爵士也看到了 Web2.0 时代巨头对互联网的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公平性、安全性问题。几乎与 Gavin Wood 提出 Web3 理念的同时,Lee 爵士发起了互联网大宪章运动,呼吁用户和从业者对下一代互联网的规则进行广泛的讨论。分别由 W3C 和 W3F 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探索,有相同的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在相互影响。所以 Gavin Wood 把 Web3 称为可执行的互联网大宪章。

Web3 技术栈及应用特性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上图是 Web3 基金会整理的 Web3 技术栈,也就是可以纳入 Web3 范畴的协议及其实现。由于本文是思想史,不会深入讨论技术。我们最为关心的是,用这样一套全新的技术开发出来的互联网应用,也就是 Web3 应用,与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 Web3 技术栈的各项协议和实现,都是为了支持应用获得三个传统互联网应用不具备的属性:trust minimal\permissionless\censorship resistant,也就是信任最小化、无许可和抗审查。无许可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自行生成的 ID 访问应用,无需注册,无需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也不需要经过应用开发者或者第三方的批准。抗审查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平等的使用应用,不会因为他的个人身份或者数据被歧视或者被拒绝服务。

信任最小化在三个属性里含义最为模糊。基于 Web3 技术栈构建的应用,其形态是一个点对点的、无中心(也即是无服务器)的网络,它不能被任何单一或者少数的实体所操控。信任最小化是指使用者信任这个网络的整体,因此不必信任个别实体,也不必信任交易对手。举个例子,去中心化交易所、1CO 合约或者其他 Defi 应用,其可靠性由智能合约平台保证,用户可以放心地进行交易、投注或者锁仓,而不必担心违约风险。信任最小化、无许可和抗审查这三个特性跟 Web3 愿景一脉相承。通过众多的具备这些特性的 Web3 应用,互联网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从而实现 Web3 愿景。

Polkadot/Substrate

Polkadot 是 Web3 基金会发起的公链项目,是 Web3 技术栈的新成员,主要由 Parity 公司负责开发。与其他 Web3 技术相比,Polkadot 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区块链之间的可信互操作(跨链交易)。Substrate 是 Parity 公司在开发 Polkadot 项目的过程中抽象提炼出来的开源区块链开发框架,可以快速灵活低成本的开发独立区块链形态的 Web 应用或者应用平台。Polkadot 和 Substrate 都是 Web3 技术栈的新成员,是实现 Web3 应用的工具。那么跟现有协议,例如以太坊相比,Polkadot 和 Substrate 由什么优势,这主要是一个技术问题。

以太坊 /EOS/ 波场三大智能合约公链上已经有上万个 DApp。但是除了少数昙花一现的菠菜游戏和资金盘以外,用户极少、而且活跃度很低。甚至已经有人在质疑:去中心化应用是不是个伪概念?我认为出问题的不是去中心化应用,而是智能合约平台。可以说在智能合约平台上开发去中心化应用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性能和交易执行成本限制。性能低和交易执行成本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例如以太坊全网只有 15tps 的处理能力,为保证公平同时抵抗女巫攻击,只能是交易费用竞价。用户体验到的就是 DApp 很慢,而且动辄就要要花钱。行业对公链性能的关注由来已久,也很多团队正在探索通过代议制、分层和分片三种思路进行扩容。拙作《万字长文说透 Polkadot 架构》整理了扩容的技术路线、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主要的项目实现,并把 Polkadot/Cosmos 归入分片扩容。简而言之就是,跨链技术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在保持互操作性的同时,实现了扩容。

但是性能 / 成本并不是智能合约对 DApp 的唯一限制。EOS 通过代议制的方式,已经能够达到数千 tps 的处理能力,比以太坊 1.0 的性能提升了两个数量级,而且交易执行成本由开发者负担,让 DApp 摘掉了又慢又贵的帽子。但是 EOS 主网上线一年了,仍然没有真正的去中心化应用落地。这不禁让人怀疑,即便以太坊升级到 2.0 (大约还需要 2 年时间),DApp 的春天是否就真能到来?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除了性能 / 成本约束以外,DApp 还面临智能合约平台第二个重要局限:去中心化治理缺位。智能合约为了实现和确保可验证性,排斥对应用的升级,使得应用很难修复缺陷并持续优化。而 Polkadot/Substrate 赋予了 Web3 应用链上治理能力。通过解除性能和治理两大发展瓶颈,Polkadot/Substrate 有望引发 Web3 应用的第三次浪潮。关于这方面的深入讨论,请参考拙作《跨链释放 DApp 创新潜能》。

再顺便说说 Cosmos,Cosmos 和 Polkadot 被并称跨链双雄。它们在解决扩容和互操作性的基本思路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具体的比较还是请参看《万字长文说透 Polkadot 架构》。但是请注意,Cosmos 也是 Web3 技术栈的一部分,Cosmos 团队去年也参加了 Web3 基金会举办的 Web3 峰会,并发表了演讲。如果只认识到 Cosmos 和 Polkadot 两个项目定位类似,是直接竞争的关系,对此就会感到困惑。如果放到互联网演进和 Web3 理想的大背景下,就能够理解以太坊、Polkadot、Cosmos 之间的竞争,是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 Web3 技术,成为最重要的共识引擎,但是他们的大目标是一致的。这和商业公司之间的市场份额之争,不完全是一回事儿。

两条交织的历史线索

上个月,橙皮书发表了题为《科斯经济学与机械钟》的译作,原作是 Taylor Pearson 发表于今年 2 月的博文《Market is eating the world》,直译是《市场正在吞噬世界》。此文也是从交易成本出发,分析区块链改进社会生产关系的潜力和未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交易成本是从罗纳德 . 科斯开始的。1991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科斯,表彰他发现并阐明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937 年,年仅 27 岁的科斯发表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企业的本质》,用交易成本概念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由此开启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大门。

企业是极其普遍的经济现象,一般人都不会考虑为什么会存在企业这个问题。在上世纪初,微观经济学已经建立起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等理论。人们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运行原理已经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既然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能被市场机制有效调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企业呢?科斯解释说,企业存在是因为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举个例子:我是某个企业的员工,老板要把我从市场部调到销售部,只需要跟我谈话,解释一下原因。

无论我是否愿意,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服从安排。如果要采用市场机制就麻烦了,需要调高销售部的平均工资,吸引市场部的人过去,还不能让市场部的人全跑去销售部,否则还得反向调节,显然市场机制在处理这类问题非常低效,甚至可以说是无效。员工跟公司之间一般是以比较长的期限签署劳动合同,这是一次交易,消耗招聘、面试、签约等交易成本。在合同有效期内,员工为公司工作的交易成本就非常低了。所以企业的本质是在市场中形成一个个内部交易成本很低的集团,当经济活动通过企业来执行的时候,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就得以发挥。

在 Web2.0 时代,互联网通过建立交易平台,已经在大块地蚕食原来属于企业的领地。如上图右侧所示,传统的零售业具有面对电子商务难有招架之力,报纸和杂志受到自媒体的严重冲击,Airbnb 和 Uber 对酒店业和出租车行业实施了降维打击。在比特币出现以后,市场又开始利用加密通证这一新型可编程货币,对企业的传统领地开展新一轮的蚕食。区块链可以实现公开、透明、可信的加密交易协议。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参与。没有国籍、民族、地域、语言、法律管辖等限制。整个交易过程不需要讨价还价和签合同的过程,也不会出现违约的情况。在加密协议管理的小经济体内部,议价、决策、签约和监督等交易成本都非常低。所以加密协议可以大范围的降低多种交易成本,有望大幅扩张市场的适用范围,覆盖一部分原来需要依靠企业才能有效组织的经济活动。

从开放社会到密码朋克运动,从比特币到 Web3.0,思想的火炬在理想主义者手中传递。与此同时,一代代的实干家们也在践行着」零星社会工程「的理念。在思想界之外,真正改变社会的实践,必须要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就是具有交易成本优势,以高效率打败低效率。前文说到,比特币在众多加密货币实践中独领风骚,是因为它作为货币具备交易成本优势。而且其激励机制设计,能够完成网络效应的自举。以太坊虽然是世界计算机的理想产物,但真正给以太坊带来成功的,是低交易成本的、全球可及的、去中介化的资产发行和创业项目融资,即 1CO。以太坊在成为 1CO 的支付货币,以及投资者和融资项目的价值存储之后,其市值和影响力才开始快速飙升。当我们回顾 Web3 的历史,能够清晰地看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条交织的历史线索。

Web3 创业者的伴手礼

本文的主题是《Web3 思想简史——致真正的区块链创业者》。那么谁是真正的区块链创业者?大家都知道,在加密货币行业充斥着各种骗局。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碰到过哪怕一位从业者,承认自己是以欺骗他人为目的,才进入这个领域的。因此用主观动机来区分创新和骗局,并不具备可操作性,我们需要更加客观、更加清晰的界定。首先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可以用于下一代互联网,也可以开发专有的或者私有的企业解决方案。而且在 Web3 技术栈,区块链也只是诸多技术中的一种(虽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的说:开发 Web3 协议和 Web3 应用的创业者才是这里探讨的对象。

Web3 创业项目是要创造什么?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开发新的或者增强现有的 Web3 技术栈二是开发 Web3 应用。我呼吁创业者们,尤其是中国的 Web3 创业者,更多关注应用,因为只有应用才是实现 Web3 愿景的载体。在过去几年,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上千个平台公链或者二层网络项目,相当一部分发端于中国。这固然反映出 Web3 基础协议未尽人意,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但是根据网络效应的规律,最终能够生存下来、承载大量应用的基础协议不会很多。过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已经透支了社会资源,越来越沦为一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圈钱游戏。与此同时,比特币之后,再没有出现一款能够与 Web2 应用竞争的 Web3 应用,99% 以上的互联网用户根本感知不到 Web3 的存在。现在有了 Polkadot/Substrate,技术上已经可以开发出具有信任最小化、无需可、抗审查的 Web3.0 应用,而且用户体验和使用成本能够跟 Web2.0 竞争。Web3 应用创业的黄金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那到底什么是 Web3 应用,跟 Web2 应用有何区别?开发 Web3 应用就是设计并且持续优化一组交易协议(或交易规则),交易协议通过密码学技术(主要是区块链)实现,因此也称为加密协议。由这组协议定义的数字产品或服务市场,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可以实现交易活动的聚集,建立起网络效应。Web3.0 应用跟互联网平台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致力于建立广泛参与的市场,积累网络效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平台是由商业公司建立并推动的,早期通常由风险投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实质是用高效率的互联网中介取代低效率的传统中介。当平台足够大,网络效应足够强,平台的控制者就会挤压其他市场参与方的收益,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对于 Web3 应用,创业者定义并实现加密协议,协议中包括利益分配结构(通证经济模型),所有的市场参与方按照加密协议参与市场,并获得通证激励。虽然在早期,开发者对加密协议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他并不能任意改变规则。一旦开发者试图损人利己,其他的参与者可以分叉加密协议,保持加密协议不受个别人控制。

在本文临近尾声之时,有三句话给 Web3 创业者(主要是应用开发者)作为建议:心怀理想,正视现实。掌握技术,理解商业。独立思考,融入社区。首先我不认为对 Web3 理想一无所知或者心存怀疑的人,能够通过 Web3 创业取得成功。对于仍然以 Web2.0 模式思考的创业者,Web3 的技术和方法全是限制和困难(成本高、不成熟,协议升级不能随心所欲等等)。与其勉为其难地适应,不如继续做 Web2.0 创业。另一方面,Web3 创业应该知道,只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创业虽然常常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商业行为,成功的创业要给创业者自己、团队、投资人带来回报,而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的商业活动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成功的 Web3 应用,必须针对实际存在的(最好是广泛存在的)交易需求,而且这类交易通过加密协议能够降低成本(幅度越大越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再强大的技术、再精巧的通证模型设计,都不会有实际的成效。

要求一个人即精通技术又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而且是心怀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非常困难甚至不现实。更多的情况应该是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创业团队,团队成员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样的组合可以大幅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创新需要超常规的思维,创新也只能源于个体(个人或者团队),而不会来自市场调研或者众包。成功的创业者必然是独立思考,有强大自信的人。Web3 应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最终要由众多参与者共建、共有、共享。因此 Web3 创业者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融入社区,把项目的理念和价值传递给更多人,自己也成为社区的一部分,这是跟传统互联网创业不一样的地方。

18、从 Web 3.0 的定义谈起,描绘其经济逻辑及区块链技术架构发展方向

什么是 Web3?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要谈 WEB3.0 总是会遇到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 WEB3。目前大家的共识就是,互联网目前是处在 WEB2 的一个阶段,那 WEB3.0 就是对下一代互联网的一种设想和设计,既然是设想和设计,那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非常不奇怪的是,有很多很多不同版本的 WEB3.0

比如早在 15 年前,WEB 的发明人 Berners-Lee 爵士,他就认为现在互联网的局限在于,HTML 是给人看的,或者说是面向显示的,他没有元数据,所以不能够被机器所理解。那么应该把这些互联网数据赋予含义,有了这个元数据和数据的这种结合,就能够开发出更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互联网应用,从而实现 WEB3.0。他那时候给这个下一代互联网起名叫做 Semantic web,就是语义网。

但是大概在五年前呢,李爵士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发起了互联网大宪章运动,呼吁用户和互联网从业者对下一代互联网的规则进行广泛的讨论。还有很多著名的互联网的从业者或者研究者,各自提出了这个下一代互联网的这种设想和设计,例如网飞的创始人 Reed Hastings 认为,人均拥有 10MB 的带宽,全影像的互联网就是 WEB3.0。

谷歌的前首席执行官 Eric Schmidt 认为,WEB3.0 是由大量快速进化的小程序组成的,这些小程序基于 web2.0 的基础服务,还进行混编,即 mashup。而且可以一次编写,到处运行 , 并且高度可定制 , 像病毒一样的传播,这是 Eric Schmidt 他认为的 web3.0, 那么著名的互联网分析师,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 Mary Meeker, 她在 2010 年提出 web3.0,是由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搜索组成的互联网

那么我们这次分享讨论的 WEB3,它是发源于 Gavin Wood 在 2014 年提出的这个概念。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 Gavin Wood 版本的 WEB3.0。它的概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也有很多人在中间做过贡献。这个版本的 WEB3 大致可以总结为,WEB3.0 是去中心化的下一代互联网架构,WEB3 的互联网比当前的互联网更自由、更公平、更安全,WEB3.0 的愿景是让每位互联网的使用者都能掌握自己的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进而在网络时代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为关于什么是 WEB3.0,或者说什么才是更好的下一代互联网,这个实在是说法太多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在这里去辨析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 WEB3.0,我们就以 Gavin Wood 这个版本为基础来进行讨论。

WEB3 会实现吗?

那么在对 WEB3.0 的内涵达成一致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 WEB3.0 会实现吗?那么我们 IT 互联网的行业,每年都会诞生很多的新概念,绝大多数的概念会湮灭在历史当中,只有极少数会成为现实可以影响到社会这个层面。说实话像 WEB3.0 这样听上去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概念,很难相信他能够实现。

但是呢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首先从逻辑上来分析一下,实现新的互联网架构需要什么条件,那么我这里面做了一个类似于判定树的一个东西,其实不是判定树,而是应该是从下往上看,就是看什么样的条件最终能够实现 WEB3.0,那么要实现 WEB3.0,要首先要有人做,也就是要大量的开发者基于这种新架构,新理念来提供新的互联网应用。

然后还得有大量的用户愿意使用 WEB3.0 的应用。那么开发者为什么要开发和运营 WEB3.0 应用呢?他可能是出于赚钱的目的,也可以是出于情怀。但是历史证明,从情怀出发的行动很难形成规模,也难以持久。另一方面呢,是什么样的互联网应用能够吸引到大量用户呢,无非就是两种,要么是有用,要么是有趣。

从 WEB3.0 的这个内涵上来看,他不能够直接提供趣味性,所以我们只能从有用的这个方向上去进行考虑,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我们这些绝大部分的互联网用户可以认为是出卖劳动力获取收入的个体。那么有用的互联网应用,要么能帮他多赚钱,要么帮他少花钱,要么能帮他涨知识,也就是提高赚钱的能力,或者可以省时间,那省出时间呢,可以用于休息,也可以用于去赚钱,

那我们说这个 WEB3.0 是一种无中心的 P2P 完全冗余的架构,它相比 WEB2.0 这个 BS 架构,他的处理效率要低得多,所以它并不适合开发生产力工具,而且它也跟教育没有关系,所以我认为 WEB3.0 要是能够让开发者赚钱,要能够帮使用者多赚钱少花钱,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根据这个逻辑 WEB3.0 就有可能实现。

WEB3 的经济逻辑

那么 WEB3.0 能不能够为开发者带来收益,能不能够帮助使用者多赚钱或者少花钱呢?我认为是可以的,甚至我认为是必然可以,也就是说 WEB3.0 从经济角度分析,它具有某种必然性。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交易,但是信息不对称会阻碍交易的发生,或者提高交易成本,由于这个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因此诞生了中介。有些中介的价值呢,是减少信息不对称,比如说房地产中介等等这一类应该叫信息中介,有些中介呢,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它把难以直接发生的交易进行分解,使得交易可以最终完成,例如银行在借款贷款交易中中所起的作用。

比如说在社会上,有人有闲散资金,希望能够增值,有人需要资金,但是直接发生的这个借贷只能是发生在家人或者非常好的朋友之间,那如果是说大规模的需要借钱的话,那几乎不可能是跟认识的人借,不认识的人呢,你更不可能信任他,银行呢,就在这里面起到了这个交易中介的作用,它吸收存款,给可这个存款人也就是投资者呢一个可以预期的利息回报。同时呢对贷款人进行尽职调查,风险控制等, 然后把这个钱借给贷款人。

这是银行的最基本的业务模式,当然,因为现在的商业银行的它承担了部分准备金的这个银行,它承担了一个超发货币的这么一个职能, 那么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这个交易中介的作用,但是这个这个话题跟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无关的,那我们可以认为,比如说在金融行业,我们熟悉的这些大公司,不管是这个券商还是所谓的投资银行,还是各种证券,保险等等,其实他的业务核心都是中介

我们说 WEB2.0 的互联网企业呢,尤其是所谓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它的业务模式也是中介。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更高效,更大规模的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代替传统中介,或者说创造出新的中介模式

比如 Google 是一个广告中介,它实现了互联网广告的投放和广告的关注,或者说点击的这种精准匹配。那么淘宝呢,是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息中介。那么支付宝呢,是一个支付中介。那我们这个后面的会一直用一个网约车的这么一个例子。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有电话约车的公司。但是由于匹配供需的效率比较低,也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那么优步和滴滴,它是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大范围,实时高效的匹配司机和乘客,于是就发展成了互联网巨头,那么滴滴在这个网约车这个业务里,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中介和交易中介

我们说互联网平台型的业务呢,具有网络效应,也就是说使用者越多呢,服务会变得更好,因此,当互联网平台的规模呢,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也就是同类的新生企业或者小企业很难与之竞争。

还是以这个网约车为例,这个滴滴合并了快滴之后呢,它就拥有了几乎当时全部的网约车司机和乘客用户,其他的打车的这个网站呢很难发展起来,因为因为司机和乘客要脱离滴滴非常困难。

滴滴确实在这里面承担了一个高效的,这个互联网中介的作用。但是互联网企业呢,它本身都是商业的企业,核心使命是给股东赚钱。因此它一定会利用这种垄断的地位,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中介收费。比如说他提高这个网约车的收费啊,或者是要求这个用户加钱,它可以压低司机的分成,来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

我认为这是一种寻租行为,寻租的意思呢,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贡献不变,但是利用特殊地位,扩大自身收入分配份额的这种行为。那么跟三年前相比呢,滴滴在网约车整个交易过程中,他的贡献并没有变化。但是由于他达到了这个垄断的这个规模,垄断了市场。因此滴滴呢,就把补贴网约车变成了不断的增加这个交易的抽成。

互联网公司垄断市场的方法,就是他掌握大量的服务提供方和服务使用者的数据。比如做网约车司机,就要让滴滴实时追踪自己的位置,那么我们要用滴滴打车呢,就要从软件上面输入自己的位置,然后从哪儿出发,到哪儿去。但是我不认为掌握数据本身是 WEB2.0 企业的原罪,或者说,我也不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该为掌握这些数据付费。因为这是不现实的,这些数据就是在使用这些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服务提供方或者是用户提供数据,它是交易的一部分。

所以也可以认为是非常公平的,如果这个网约车司机或者是打车用户,他不愿意提供数据,那你可以不选择不使用这个滴滴的这个服务,所以这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在契约里面非常明确,非常公平的,当然这个 WEB2.0 的企业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数据,不滥用这些数据。

我认为 WEB2.0 的根本问题在于呢,垄断抑制了竞争,它使得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比如说这个滴滴,达到这个垄断规模之后呢,即便有了更新的更好的这种网约车的机制,或者是更高效的一种软件,也没有办法去跟滴滴去竞争,而且滴滴内部公司大了之后,这个管理效率效率下降,人浮于事,但是在一定限度内都不会伤害到他的这个垄断的地位,这样的话网约车这个业务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办法继继续提升效率, 没有办法继续进化的业务。

那么,互联网企业呢,他通过寻租来扩张自己的收益,提高了用户的成本,也降低了实际服务提供者的收益,这也是这个 WEB2.0 这个问题所在。那么 WEB3.0,它是用可分叉的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来取代互联网企业,使得市场总是处于竞争状态,并且它消除了寻租空间

那么我们假设呢,有一条就是打车链,它的使用体验和经济机制设计的都非常的好,还在市场份额超过了滴滴,做到了这个市场第一。那么打车链能否利用他的这个霸主地位来垄断市场,并且寻租呢?

这个问题其实要回答起来呢,非常复杂啊,并不是像看上去这么简单。那么他跟打车链的激励机制和治理机制其实是相关的。如果打车的通证持有者能够中介费提价,这里面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且他们又能够通过治理来修改这个中介费率的话,那么他们很有可能选择提价,也就是这种寻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滴滴的股东和打车链的 TokenHolder,也就是能够有治理权的这个通证持有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打车链的这个寻租行为,它受到了区块链可分叉这个特性的限制,也就是说,当打车链作为中介攫取过多的收益的时候,就会有开发者有动力来分叉打车链。那么在新链上面可以降低中介费,由于分叉链继承了原链上的全部数据,因此,司机和用户能很容易迁移到分叉链上去。

除了一致寻租以外呢,可以分叉的特性,使得加密协议始终处于一个竞争环境中,因为一旦某一个加密协议停滞不前,它可以被分叉。那么分叉链可以采用更高效的交易规则或者激励机制,从原链争取争取到服务方和用户。

因此,我认为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逐步取代互联网的平台型的公司,它具有经济上的必然性,那么 WEB3.0 创业者呢,应该寻找那些被互联网巨头垄断,并且寻租非常严重的业务领域,从这些领域向 WEB2.0 发起进攻。

那么,在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中呢,用户的 ID,也就是密钥对,他是声明的,是无需申请的,也不能够被禁止,又不能被禁用或者仿冒,用过通过私钥能直接控制链上的资产和数据访问权。

没有一个实体他有能力控制用户的身份,资产和数据。因为加密协议是无中心的,所有参与方,只能按照规则行事。所以加密协议取代或者在部分关键领域取代互联网平台就意味着 WEB3.0 的愿景得到了实现。

区块链技术架构的发展方向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我们再说一说区块链技术。行业一般都认同说比特币是区块链的 1.0。以太坊是区块链的 2.0。那么什么才是下一代的区块链,或者说什么才是区块链的 3.0 的还没有达成一致 . 很多人都认为区块链 3.0 应该解决以太坊的问题,真正使得丰富多样的去中心化应用能够落地。或者说我们寄希望于区块链 3.0 能够带动并且实现 WEB3.0。

但是在这个 WEB3 的技术栈里头,区块链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组件,另外还要去很多其他的组件,比如说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去中心化的消息,P2P 网络通讯等等等。那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区块链技术,或者换一个问法是我们对 WEB3.0 的目标,现在对区块链的技术的关注是否已经过度了,或者说我们会不会忽略了重点?

那我认为区块链技术确实是 WEB3 技术栈的领头羊的原因呢,不是在技术本身,而是在经济层面因为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它可以以去中心化方式来发行加密资产。加密资产具有稀缺性的保证,而且供应没有弹性,也就是说供应不随需求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加密资产,也就是通证可互换,容易辨识真伪,可以永久保存,可以分割,可以编程,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快速的交割,而且交易费用非常低,所以它成了历史上最好的投机品

由于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在过去十年加密资产为资产发行方,也就是项目团队和早期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所以因为有加密资产,区块链已经为 WEB3 解决了有没有人做的问题,那么根据去中介化的这种逻辑再解决其中应用有没有人用的问题,那么 WEB3.0 就可以得到实现。

而且随着去中心化应用的丰富,它的技术架构也会日趋多样化,对于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去中心化的消息,P2P 这种技术,其他的 web3 需求也会不断的增长,这些技术也会随着互联网技术一起向前发展。

我所在的投资机构 Random Capital 对区块链架构做了一些研究,并且我们把众多的技术型的, 尤其是平台型公链项目做了一个探索,归纳成了五个方向,我们分别称为代议、分层、分片、全栈和跨链

先抛一个结论, 在这五个方向里, 我们机构最看好的是跨链这个方向。

但是另外四个方向,我们可以说相对不看好。我当然应该去提为什么我相对不看好另外四个方向,但是这样讨论下去会非常非常的复杂,因为每一个技术方向都有不同的这种选择,很难一概而论,而且我说的是相对不看好是指相对跨链而言,我完全认为在其他的方向上有可能产生重要的,甚至革命性的公链。

所以我就只能是大概的讲一讲我对这五个方向的看法。

这五个方向里头代议这个方向是起步最早的,也是实现最早的。去年 EOS 上线之后去这个方向就已经实现了。那么我们为什么管他叫代议呢,因为他的思路是这样的。他们认为以太网最大的问题是处理能力不足,原因在于区块链的全冗余架构,它节点越多,它达成共识的范围越大,达成共识也越困难,而且区块传播的网络负担也越重。

所以一种可能直接试验方案呢,就是让所有的利益相关人来投票,选出少数的代表,在这些少数的代表之间达成共识,他就代表了所有的利益相关人的这种决定,所以我们把这种方案称为代议。那么这个当然能够降低系统的安全成本,而且处理能力大为提升。

EOS 年增发只有 1%,在我看到的所有 POS 的链里这个蒸发率是最低的,但是它因为只有 21 个超级节点和几十个备用节点来分这个钱,所以它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而且他在共识上只要这 21 个节点达成共识就可以了,而且这些所谓的超级节点都有非常高的性能的和网络带宽的要求,因此它的处理的这个容量跟以太坊相比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EOS 碰到的问题就是,或者说它遭到的诟病就是它的中心化了,那么是不是说用代议制,就是说用少数代表来给来代表这个广大的利益相关群体,当然说明这种代议制的设计本身是有一定的问题的,比如说具体的机制设计,比如说一票 30 投等等,使得这种串谋的动机非常强烈,而且也比较容易实施。关键问题在于,是不是有好的机制设计就可以使得代议制成为一种区块链 3.0 的实现呢?

我认为是仍然是不能的,因为一个公链它的利益相关群体是极度复杂的。但是这个利益相关群体和持币投票的这个群体之间是不完全重合的,他们这种分离度越高,就使得这个投票代表所有利益相关人这个假定就越不成立。

其实不光是这个代议的问题,是所有的链上治理都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持币的人和投票的人并不能代表整个加密协议的所有利益相关群体。

那么关于分层,最近 V 神也对 Layer2 的这个发展表达了一些怀疑或者失望。layer2 最早呢就是从这个闪电网络开始,layer2 作为一个快捷支付方案,我认为是成立的,但是把它抽象成状态通道, 或者进一步抽象成一个可编程的策略,这个方向是否可能呢,我认为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比如说现在以太坊上面这个发展的比较快的,比如说 plasma 的一种侧链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这种问题,比如说,首先它的这个信任之根是在 Layer1。但是如果这个 Layer2 整体作恶,那么这个所谓的 mass exit,就是大规模退出是否可行,这个就是要非常值得怀疑的一个东西。而且它要求是用户监控侧链是否作恶。并且在有人有问题的证据之后对他进行 challenge。

在实施的这个现实过程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用户,即便是有钱包儿的辅助,他也不可能对链进行监控。

而且 plasma 侧链还面临着从一层转入二层,加密资产的状态追踪的问题,由于这些资产需要分割成类似于这个 UTXO 的形式来进行追踪,所以它涉及到一个可分割性和一个状态爆炸的一个矛盾。

那么总体而言,我认为现在从 Layer2 的发展的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快捷支付通道是基本证明可行了,但是作为一个可完全编程的侧链是否能够成立,我认为是越来越值得怀疑。

那么分片其实是现在市场上大家寄予厚望的,而且是也是投入资源最多的这么一个技术方向。以 Dfinity 和以太坊 2.0 为代表,我还不敢狂妄到去质疑 Dfinity 或者以太坊 2.0。我看过很多关于分片的技术设计,但是我觉得好像没有看到有人分析分片的一个最基础性的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说的状态分片,或者是计算分片,那么在实施分片方案之后,比如说以太坊 2.0 这样的链上面,跨分片交易的比例会占到多少?

我们知道,分片方案的这种复杂性使得跨分片交易,它会比发生在一个片内的交易,它的整个的这个负担,或者是比如说它的占用资源也好,还是它的这个处理速度,都是成倍增长的,如果跨分片交易在整个分片交易量中的占比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么分片就会失去意义。

如何进行分片,如何对状态或者是计算的切割,使得跨分片交易能够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呢?这个我目前没有看到一个非常严密的论述。另外呢,关于具体的这个分片架构的设计呢,它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有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我对分片这个方向呢,还是有很多的疑虑,也许 Dfinity 或者是以太坊 2.0 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我所担心的这些问题。

那么关于全栈呢,我们在而这个行业里头其实很少讨论全栈,但是如果我们看这个 blockstack 整个的技术架构,包括它的这个去中心化应用开发方法,我认为从技术上他是最完美的,Blockstack 提供了一个完整的 WEB3.0 的技术栈,你可以用 javascript 直接开发去中心化应用,这里面有轻量级的区块链来完成记账,有去中心化的存储,有 messaging 服务,可以非常低成本开发出就是用户体验还不错的去中心化的应用或者 WEB3.0 这个应用实现的手段。

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去关注 Blockstack,也很少去谈论它。而且我确实也没有看到有这个比较大规模的这种去中心化应用开发团队使用这个 blockstack 这种以全栈架构为基础来开发应用呢。

原因我认为还是激励原因,不是技术原因,我们如果是一个独立的链,如果我们发一个币出来,他首先解决了团队激励的问题和这个早期投资者的激励的问题,那这样的事情即便是未来失败了没人用,但是这种事情仍然会有人去做。

但是在 blockstack 上面开发这些应用,也许未来会有人用,但是什么人会去做呢?可能有愿意去尝试一下的人,,或者说撸 blockstack 羊毛的这些小型的个人开发者愿意去尝试,那么可想而知,他们是很难开发出高质量,并且长期运营一个高质量 WEB3 或者说去中心化应用的。

总体而言,我认为全栈的虽然提供了一种好的技术手段,但是他反而把区块链带给我们的激励手段给丧失掉了,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便技术再好,这个方向恐怕也是发展不起来的。

那么这个说到跨链,那么跨链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儿,那么我很难想象说,我们打造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账本,去记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经济活动,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应该是针对某一类的这个经济行为或者说是交易设计最优的,也就是对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种应用场景,我们可以用一条特定目的的链去实现这个加密协议去协调它的这种交易行为

那么这样的做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一方面是这一个特定目的链可以独享它的处理能力,那比如说用 Substrate 开发出来的链,它可以有大概 1000TPS 的处理能力,这个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来说,它是够了,而且这个用 Substrate 开发的链要比用 Solidity 开发的智能合约的功能要强大的多,而且他可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 PoS 的经济体系,可以形成一套链上治理的这个机制,使得这个链的规则可以在所有的参与者协调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不断的演进。

那么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呢,我们也认为由于有了像 Substrate 和 cosmos sdk 这样的工具,我们认为会出现千千万万个账本,那么每个账本为某一种应用场景所优化,那么最终这种这些账本一定是要接在一起的,否则的话,它每一个账本独立的去发展用户,它不可能产生一个大的生态,而是应该所有的账本互联在一起,大家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协调发展。而且在账本和帐本之间呢,可以进行操作,可以进行类似的互联网的这种混编,也就是 mashup。比如说像 BTC 这样的基础资产,那么我们可以做一条 makerdao 的链质押 BTC 产生 DAI。

makerdao 这个链产生的稳定币,可以通过跨链的枢纽流入到比如说交易所或者其他的 dapp 应用,那么这些 dapp 应用也可以基于其他的应用,比如说基于这个借贷,基于债券而产生这种衍生品等等,一层一层的叠加这个逻辑,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是我们认为的未来区块链一个场景。

提问环节

WEB3 和区块链之间算一个什么关系?可以认为区块链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就是 WEB3 吗?

我们认为就是 WEB3 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架构,也是一种愿景。WEB3 整个的这个架构里头,就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架构里头包含了多种技术。所以 WEB3 foundation 给出了一个叫 WEB3 tech stack 的一个图,区块链技术呢,是这个 tech stack 中的一个技术。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区块链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并不是 WEB3,而是我们所谓的区块链的 3.0。但是就跟我前面分享谈到 , 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是 WEB3 整个技术栈的一个领头羊,很有可能以它为突破口,来带动 WEB3.0 的实现。

那么我认为在 WEB3.0 并没有扩展新的用户需求。或者说它只是用另外一种中介的模式,也就是用这种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来取代互联网平台。然后他满足的应该还是用户的现有的这些互联网的需求。

如果通过这种去中心化协议的设计,使得这个不会产生垄断性的互联网企业,不会有垄断寻租的这种现象,使得互联网商业中介的技术始终处在这么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之中,这个我觉得是 WEB3.0 的意义。

WEB3 将会属于谁的机会?具体机会有哪些?

开发实现并且持续运行加密协议跟开发一个互联网的业务有很多的不同,这里面它包括技术上的不同,主要是包括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说,如何用一个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来解决一个商业中介的问题,并且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对加密经济体有贡献的人能够得到合理的激励,而且这种机制是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

这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能力也包括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但是我认为就是在过去,比如说从以太坊诞生以来,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他们本身是最有条件去实现新一代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应用的。

但是确实现在行业里面普遍都比较悲观,尤其是进入行业超过了三年的所谓的区块链的老人,因为他们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得到的都是都是不断的在证伪。我作为一个 2013 年进圈的也算是老人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疲惫感。但是从我们这个团队来说呢,我们看到了这个跨链技术,尤其是像 substrate, cosmos SDK 提供的这种新型态的去中心化应用这种变革的希望。

所以我们选择继续尝试,因为我们相信区块链技术,相信加密协议能够改变社会生产的经济关系,也相信 WEB3.0 这种愿景最终能够能够实现。

至于说具体的机会有哪些,就是现在的区块链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加密资产来进行的,当然这是一个可以去不断去探索的方向,而且后面可能它会演化成这个资产通证化的大潮,那么资产通证化之后呢它相当于是用这个大量的所谓的 DeFi 或者开放金融的协议能够取代掉现有的这个金融中介。

我们知道在中国上市公司里面,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占到所有的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这体现出现在的这个金融中介在给全社会抽血,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在为金融中介打工,如果我们能够啊,至少部分地把这个金融中介变成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那么对这些参与者啊,对社会会有巨大的贡献,实现这些目标的团队也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安全和效率之间是不是可以 trade off?我总有点感觉追求绝对的安全和公平, 有点像追求理想化的民主, 如果真的有理想的民主是不是意味着效率必然下降呢?现实世界的情况貌似是如此, 这个在 WEB3 的世界算不算一个诅咒?

所谓的民主,或者说是去中心化的程度跟效率在区块链这个领域里面是矛盾的,这就说道不可能三角,因为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所以只能在去中心化程度和这个效率之间做折衷,那么这个就又要说回到跨链,这就是为什么看好跨年,因为跨链意味着说,你可以在局部做取舍,比如说一条这个特定目的的应用链,它的参与者可能就是几千人几百人这个量级。那么他可能是 10 个节点或者是 20 个节点,大家就觉得这个去中心化程度就足够了, 那么它的效率会非常高。

所以针对具体场景,用一个特定的分布式账本去解决,然后这些账本又通过跨链技术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区块链的互联网,这是我认为是最好的区块链的未来架构。

前面提到打车链当不符合进化的要求的时候, 用户可以选择分叉来继续进化, 当前很多 POS 协议实际是开始走上了自动升级拒绝分叉的路子, 这个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V 神提到的这个去中心化的三个维度,架构层面的、治理层面能和逻辑层面的。最高的这个逻辑层面的就是恩能够保持可分叉性,也就是说这个链可以一分为二,然后各自各自运行,这个我们刚才在谈到这个 WEB3.0 经济学的意义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了这个可分叉性对于 WEB3.0 的重要性。我认为一个链如果是不可分叉的,那么它就不是区块链。

当然,大叔提的这个问题,即这个自动升级,拒绝分叉,它其实应该说是自动升级,避免分叉,就比如说像 Polkadot 这个使用 WASM 的这种技术,它可以在链上安全的传输这个可执行程序。

那么使得这种因为升级,或者比如说像网络的中断,或者是服务器的宕机,或者等等这些原因引起的分叉可能性降低了,甚至是可以说被消除了,但是,还是,就是对于这个就 Polkadot 这样的链,如果对它进行有益的分叉还是可行的,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一个链的技术是可以阻止分叉的。

你觉得 WEB3 时代到来大约在什么时候?

我认为大概需要 10-15 年时间。

19、身处从1到N前夜,展望Web3.0未来

https://www.panewslab.com/zh/articledetails/D36483589.html

第一,简单介绍在目前 Web3 从 0 到 N 的进程中我们身处何地;

第二,简述目前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进程;

第三,对于代币基本面及治理做出评述;

第四,对于目前萌芽中的 Web3 新板块做出点评。

作为一个能让价值流转摩擦成本最小化的 Web3 网络,其未来 10-15 年的征程不仅刚刚开始,而且对比互联网进程而言,我们仅仅身处 1990-1995 年。换而言之,Web3 的从零到一时刻已在身后,而从一到 N 才刚刚开始。

我们认为这个萌芽的生态在逐渐走向多链多层的同时,不仅将与比特币本身相关性渐行渐远,而且也将诞生出远超于目前去中心化金融板块的全新商业板块。

我们认为,Web3 入口的用户体验即将涵盖多个范畴,并与即将到来的多链多层生态一起助推一个「多对多」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生态。在借贷方面,细化的功能将更加完善,但完整的体系将只会在上层实体经济更成熟后诞生。衍生品赛道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保险赛道则应往 B2B,自动化,及与审计一体化持续延展。

我们相信通证的分发,参与者的筛选,以及本身价值捕获的许可将越来越复杂,并逐渐会与用户本身的链上及链下历史,背景,及贡献挂钩。代币本身作为链上应用及公司财务数据的选择权 (optionality),我们认为其治理将 日趋类同于大众所熟悉的股权协议及治理体系,而如杜邦分析法及 LTV/CAC 等指标将持续涌现。

行业中的游戏,非标代币(NFT),及 SaaS 中间件及工具板块如今所处位置类似于去中心化金融板块在 2019 年的发展状况,其诞生及萌芽对整个 Web3 行业有着重大意义 – 与去中心化金融板块一起,未来将会成为 Web3 类似标准普尔 500 指数行业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Web3 的今时今日,我们身处何地?

Web3 即「功能完备互联网」,集信息流及价值流为一体我们所定义的Web 3.0:一个信息流与价值流传输摩擦最小化,成本最小化,并且功能完备的互联网。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这个行业,就是 1995 年前后的 Web2 互联网

虽然比特币的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早期采用」阶段,但 Web3 的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其状态类似于 1990 年代,Web1.0正在经历「创新萌芽」的阶段。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Web3向左,比特币向右,两者在未来周期即将脱钩

Web3 向左,比特币向右,两者在未来周期即将在价格及发展路线上脱钩。

虽然目前尚未发生,但我们预计 Web3 生态系统将在未来 36 个月内与比特币价格走势脱钩,其价格走势将更趋近于独立的中小盘科技股。

对我们来说,Web3 不是一个用户心智 / 钱包份额的故事,而是一个实际使用/ 普及 / 商业周期的故事

越来越多目光尖锐的资本将绕过比特币直接投资 Web3 生态。我们预计在可见的未来,我们将与科技对冲基金这个赛道展开同台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当 / 如果闪电 /DLC/L2 生态系统起飞后,BTC 将与这个赛道重新关联起来。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Web3 的从零到一已经发生,从一到多就是现在,并将面临数个指数增长周期。

随着Web3 堆栈在 2020-25 年相对成熟,我们预计会看到第一波可行的 Web3应用,未来周期随着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不可预见的新创举将可能诞生。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过去和当前周期(BTC 10-15、ETH 15-18、#DeFi + L1 竞品 自 19 年以来)为行业领先者带来了 100 – 10,000 倍的回报。我们判断 Web3 + 应用 + 基础设施的故事,可能会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周期中一飞冲天。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Web3 生态处在爆发前夜,去中心化金融只是引子,四大商业板块即将成型自 2020 下半年始,Web3 生态系统爆炸式涌现出众多去中心化金融(DeFi)元素,同时基础设施 / 数据 / 工具质量大幅提升,并帮助行业真正开启尝试投机之外的实际商业应用。

Web3 有一点尤其与众不同:

蓝色方格中的所有 / 多数应用都可通过自托管钱包直接访问,彼此之间也可以相互访问及直接进行直接价值交换。这种可组合性将很快涵盖多链多层。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与最终消费者和现实世界的接壤正缓慢发生并逐渐加速。我们认为目前5 个关键垂直领域最有商业发展前景。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随着 Web3 中的资金成本与现实世界趋同、用于期限结构、对冲和互换的#DeFi 堆栈如见成熟,以及实物证书托管 + 追索权日渐发展,该领域应能产生重量级企业和业务。游戏与 NFT 将最有机会继#DeFi 之后成为 Web3 另一大板块。玩家的身份将从消费者转变为生态参与者,而游戏本身捕获价值方式则会从服务型及贩卖型收益转变为如税收及过路费等生态寻租收入。虽然物理/数字鸿沟仍然明显,但随着 Web3 的兴起,服务数字原生工作(如编程)的平台很快就会成为巨大的业务。在复杂监管环境中导航、确保信托责任和坚持高标准/投资者追索权,仍然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障碍。但为拥有领域专长者赋能乃是 Web3 平台核心功能之一。需要结合文化相关性、实用性(例如游戏可组合性)和演示(需要能够炫耀),以实现更广泛的采用。链上到链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与标准普尔 500类似的市场板块正在 Web3 行业逐渐诞生 – 自金融板块后,泛文娱,消费品,科技,及商业服务类板块正在萌芽。

我们认为 Web3 将逐渐演化出金融板块以外的业务生态,而整个行业的板块将逐渐类同于标准普尔 500 的各行各业。这些部门将开始从消费者和企业等那里获得经济价值,从而产生真实、可持续的现金流,最后推动 Web3 行业超越现有投机主导的生态。

金融:DeFi 堆栈的 100 多个协议。

媒体娱乐 + 消费品:游戏、#NFT、社交媒体尝试。

科技类:Web3 原生 SaaS 基础设施和工具。

商业服务:审计、治理和持币者关系服务等。

无限可组合性威力强大 – 在新兴 Web3 生态系统内,用户以单个 Web3 钱包与以下任何协议自由交互。随着飞轮继续旋转,行业将经历指数级增长。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以 DeFi 财富效应搭建的多链多层生态即将诞生

新兴的多链多层生态系统

从构建原生的「华尔街」开始,最终会产生本地和多协议的赢家。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从 BNB 的迅速崛起、随后 MATIC 的崛起以及现在蓬勃发展的 LUNA、SOL 和 DOT 可以看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将在以下情况下能够获得大量人才、流动性和关注:建立一定的博弈担保的安全性门槛,使外部攻击的成本和可能性变得令人望而却步;引入明显的财富效应、清晰的协议开发路线图和执行,以及充足的 VC 资金。重建本地的金融街(例如,从以太坊复制整套#DeFi 堆栈)并巧妙利用通胀+ 杠杆的行为,可以快速引导并搭建生态系统,使其具备相当的影响力。而随着最初的经济刺激逐渐消退,要保证持续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增加,则取决于以下三点:真实商业应用的出现,即金融和以太坊生态系统之外的创新。(例如,本地的优质资产);持续改进「实用」型基础设施(钱包、开发工具、入口等);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注入。

竞争生态系统可能战胜以太坊的一种方式是,抢在以太坊之前率先找出#DeFi 之外的下一个重大业务领域,从而首先为自己的生态系统引入 5-10 倍的用户和资本。我们认为,应用最终对任何生态系统都没有忠诚度,只会流向财富和用户集中的地方。应用本身发展路径受限于其内部资源,步伐过慢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们预计公链之间关系目前依然会保持高度协作,本地链原生应用赢家会抢先发力。

20、a16z:Web 3.0是什么?以及如何开启基于信任的未来?

https://www.btcfans.com/article/58944

Web3作为一种愿景,似乎是所有区块链行业项目的营销点,但多人说自己的项目将通往Web3,但很少有人能说清什么是Web3。

加密交易合作伙伴 Ali Yahya 解释了加密网络如何开启信任和人类合作的新时代。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做一些关于Web3的底层思考。

信任的基石

人类文明的兴起是一个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的故事。

即使在今天,也很难想象那些存在政治分歧、说着不同语言并坚持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人们是如何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我们建造了许多东西,这是我们作为人类这个物种的最大成功——比如互联网或太空旅行——都是在真正的为全球性而努力。

但这种规模的合作是如何实现的? 这一切都是由信任驱动的。

信任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这是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词,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当你把它归结起来时,这是一种自信,即做某事或与某人互动可能对你来说很顺利。

纵观历史,我们建立信任所依赖的事物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一开始是游牧狩猎采集者,基于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事物的信任——我们在彼此互动时本能地暗示的生物信号——这种信任模型是社会的。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人类机构(比如教堂、学校、地方政府、民族国家和公司)已经出现,它们在帮助我们扩大当地的信任方面大有帮助。

在那里,每个人都彼此亲密相识,而在已经进入全球化社会的地方,每个人都是陌生人。让我们称这种信任模型为制度性的,这是当今主要的信任模型。

但我们现在正在达到纯粹机构信任的极限——我们所信任的机构常常让我们失望。

我们的技术,尤其是我们的软件,在改进很多方面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成功,但它才刚刚开始触及信任世界的表面。

我认为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已经开始发现一种新的信任范式。

它是一种可编程的信任。它由软件启用,它的保证基于比人类机构的权威更基本的东西。

为了解释这意味着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我需要花点时间将信任进一步分解为它的基本构建块。

信任实际上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对人(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的所有信任以及我们对技术的信任。

第一个是生物和本能——我们互动的社会因素。

我们相信某些面部表情,我们相信感知到的社会地位,我们相信品牌和声誉,我们相信观察到的记录。这种信任当然难以扩展,因为它需要时间和直接的人类接触来建立。

第二个组成部分来自我们对物理世界的了解。

它来自我们对数学和物理等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信任让我们相信,做一些像登上月球之类的事情是可能的。

以上两个组件可以用作第三个组件的构建块——我们可以用来创建信任的第三个基石——激励结构。

现在的一些激励结构主要建立在物质方面,例如我们倾向于相信伪造美元钞票的物理难度足以阻止大多数人尝试,因为这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的大多数激励结构都是由人组成的——他们是社会结构。

想想我们的法律合同、政府法规或保险,或者想想我们一直与服务条款并非完全由JK Rowling编写的公司达成的许多协议。

今天的问题是机构已经成为信任的唯一看门人,我们非常依赖他们的合作。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的金融系统。

金融机构是当今信任的守门人

在我们当前的金融体系中,任何交易的完整性都取决于位于其中的人类机构——银行的可信度。

我们信任银行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它们有良好的业绩记录,有良好的声誉,而且因为有围绕它们的法律激励结构。

以信用卡为例,他们不是很安全,但您愿意信任他们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盗刷了的卡,那么你可以事后提出异议。然后一个值得信赖的团队就会参与进来,并让你挽回损失。

我们今天对金融基础设施的信任不是基于技术,而是基于这种人为驱动的追索可能性。

这种信任的制度模式在第一世界有效,但它根本无法扩展到80亿人。

正如Katie Haun在谈到她为何对加密感兴趣时提到的那样,当今世界上有20亿人完全没有银行账户,而世界上只有不到5%的人持有股票投资或政府债券。

现在与这个有限的系统相比,我想给你举一个例子,说明信任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运作。

开源互联网和信任

互联网是我们的第一个全球合作系统之一,其中信任不主要基于机构,或者至少它不是一开始。

互联网的早期协议,让我们称它们为 Web 1.0 的协议。

TCP、IP、SMTP 和 HTTP——它们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设计的开放标准。

这意味着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在未经任何人许可的情况下在它们之上进行构建。

例如现在你手机中这些协议的代码,无论是iPhone还是Android手机都直接基于开源代码。

很难想象今天的全球互联网是一个单一网络,而不是沿着我们的许多鸿沟分裂的众多不相交的网络——这是人类信任与合作的一项伟大壮举。

世界上数百个国家和数千家公司,其中许多有着相互矛盾的激励措施,神奇地融合到运行完全相同的协议上,直到最后一点,以便能够相互连接。

在一个长期两极分化的世界中,我们怎么可能解释这一点?这是开源的直接结果。

由于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是开源的,没有人可以单方面控制它们。他们的出现和支持是自下而上的,而且大多是中性的。它们成为稳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可以在其上构建互联网生态系统。

它们的出现导致了创新的黄金时期。企业家及其投资者可以相信游戏规则将保持中立和公平。

当然开源很难货币化,因此这些初创公司的商业模式依赖于在互联网的开放协议之上构建专有的、封闭的协议——这些是Web 2.0的协议。

自那以后,其中一些初创公司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你可能听说过其中一些。

多亏了这些公司,数十亿人已经获得了伟大的新技术,主要是免费的,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最近这些公司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警告,Web 2.0的科技巨头已经成为我们在互联网上新的可信中介和看门人。

对于我们今天在Internet上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例如搜索网络、与人联系、共享媒体。我们现在被迫更加信任这些公司编写的专有和不透明代码。

结果这些公司现在对他们的用户和第三方开发商拥有很大的权力。

凭借他们对所有数据的控制,他们控制着平台上用户之间的每一次互动,每个用户无缝退出和切换到其他平台的能力,内容创作者的发现和分发潜力,所有资金流动,以及所有第三方开发者与其用户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控制着游戏规则——在任何时候,没有任何警告,而且几乎完全按照他们的条件,这些公司可以(并且确实)改变他们平台上允许的任何内容——通常在此过程中剥夺整个公司的权利。

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故事既可以作为:当软件平台是开放和中立的时,可以创造多少价值的灵感。

那么作为一个警示故事,当过多的权力和信任被置于少数营利性人类机构时会发生什么?

Web 2.0的信任模型与Web 1.0的信任模型不同。很难想象像Google建立在TCP/IP和HTTP之上一样,Google这样规模的公司可以建立在Google之上。

那么我们如何回到不依赖于看门人的信任模型呢?换句话说,我们如何从“不作恶”到“不能作恶”?

加密网络如何建立信任

好吧,我们都在等待的那一刻。让我们谈谈加密,可以用一个大想法来概括:Cryptonetworks 。

加密网络是一种有潜力促进信任的技术,因此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促进合作,它们将有助于实现从机构信任转向可编程信任的转变。

让我们来谈谈技术,Cryptonetworks建立在web 1.0的开放协议和密码学的构建块之上。

将密码学视为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使数据可信。

现在,当您听到“密码学”时,你可能会想到加密、保密。但是迄今为止密码学最重要的应用与保密无关,相反它是关于使数据防篡改。

例如数字签名是现代密码学的一项突破,它允许我向您发送一条消息,你可以确定——从数学上来说——确实来自我。

数字签名加上Web 1.0的开放协议是一个强大的组合,它们在使今天的Internet成为可能方面走了很长一段路。

但是它们并不是一套完整的乐高积木,可以作为真正的软件平台,而是缺少一些协议,例如它们对数据存储没有帮助,或者在该数据之上进行计算。

Web 2.0 的科技巨头通过介入并提供那些缺失协议的闭源版本,建立了出色的业务。

但我们需要的是一组开放的协议——就像web 1.0的协议——共同构成一个共享的用户数据存储库(一个数据库),它是中立的,由用户自己集体拥有。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人类机构可以控制它。

现在当然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很困难,因为必须有人做保持诚实的工作。

传统上我们依靠像科技巨头、银行和政府这样的中介机构来确保我们的数据库安全。相反,我们想要的是对基于数学和物理的数据库的信任。

换句话说,它必须是自我监管。

十来年前比特币论文发表了。 比特币背后的想法是利用密码学的原语,如数字签名、Web 1.0 的开放协议以及非常聪明的激励结构来建立一个集体所有的中立比特币交易数据库——支付。

现在,这个数据库的真正新颖之处在于它的安全性来自它的用户——可以是任何人、任何地方并且可以在没有任何人许可的情况下参与。

换句话说,对数据库的控制实际上是分散的——没有看门人。

当然,挑战在于这些参与者中的许多人无疑是不诚实的,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宁愿利用该系统谋取利益。

比特币的天才之处在于一种激励结构,使其能够自我监管。至少对这项工作有一种直觉是有价值的。

网络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保留自己的副本,而不是将数据库的单个副本保存在 Google 拥有的某个受信任的数据中心内。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确保数据库的所有副本保持一致,并且没有人可以插入欺诈交易?

答案是网络中的每个参与者(称为矿工)监控网络并为他们认为有效的交易集投票。扭曲的是他们用他们的计算能力投票。

一名矿工为网络提供的计算能力越多,他帮助实现的网络就越安全。因此,该协议提供了更多的投票权和更大的奖励。 至关重要的是支付给矿工的奖励是新铸造的比特币。

因此只需轻轻一击,比特币就可以作为一种货币而活跃起来,同时它也是启动自身安全性的资金来源。

这个想法被称为工作量证明。具有洞察力的是,你必须为数据库的安全做出贡献才能获得投票并获得报酬。

结果是一种优雅的激励结构,鼓励网络中的参与者相互控制。因此即使他们彼此不信任,他们也可以信任他们共同帮助保护的数据库。

比特币是最简单的加密网络。它试图解决去信任货币的问题——货币的合法性和支持不取决于人类制度,而是取决于数学保证。而这一切都很棒。

但是其他人过来问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想法做一些比钱更有趣的事情?

加密空间的创新

2014 年,以太坊推出。

它具有挑衅性的见解是,比特币没有理由只是为了钱而成为一个数据库。并且没有理由对该数据库的更新只是事务——这些更新可能是整个计算机程序。

因此以太坊不仅仅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它是一个分散的、集体所有的世界计算机。

在它之上运行的程序一旦部署,反过来也归集体所有,没有人类机构控制它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独立的;一旦写成,他们就乖乖地按照所写的去做,不受任何人的权威。但是,为什么会有人想要这样独立的程序呢?

好吧,您很可能会猜到,它们的用处与信任有关。

此类程序是开源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他们在做什么。它们在世界计算机上的正确执行在数学上得到保证,就像在比特币中保证交易有效一样。

因此,这些程序可以用作完全陌生的人之间可执行协议或“智能合同”的基石,而无需调解机构。

我们第一次有能力对信任进行编程。

让我们通过一些真实世界的例子来说明你可以做什么。

这个想法的一个巧妙应用是一种价格锚定美元的加密货币——DAI。它作为一种加密货币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具有比特币提供的所有优势,而且价格也很稳定。

由于其稳定性,它有真正的机会成为20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或恶性通货膨胀国家的数亿人的法定数字替代品。

DAI从刚推出时,就一直在流通,并且成功地保持了锚定汇率。

现在你可能认为这整个想法应该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东西的价格总是由市场决定的,对吧?但DAI背后的想法很聪明。为何如此?

DAI只是一个运行在以太坊世界计算机上的程序。它铸造新的DAI代币,并将其作为贷款发放给愿意提供足够抵押品的任何人(这些贷款的抵押品是其他加密资产的形式)。这些新铸造的DAI代币可以像美元一样进行交易。

这是合理的,因为它们完全由程序持有的抵押品支持。但是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如果 Bob的抵押品的价值开始下降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软件的神奇之处。一旦Bob的贷款风险太大,该程序就有能力立即占有抵押品,将其出售给欠的DAI,并使用DAI关闭Bob的贷款。

现在花点时间考虑一下,DAI不仅仅是一种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它也是一个贷款平台,贷款完全在软件中发起和保证金调用,无需可信的人工中介——没有银行。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贷款的想法。

Compound是一家构建了一个程序的公司,该程序在作为一种货币市场的以太坊世界计算机上运行。任何人都可以将加密资产借给该程序,然后该程序将反过来将这些加密资产借给其他人。利率是通过算法设定的,同样不信任人类中介。

现在想想如果将Compound与DAI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稳定的借贷货币,并添加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你会做什么?

这开始看起来很像消费银行,但是一个完全用软件构建的,端到端的。

让我们超越金融。我们还能用可编程信任做什么?

一个例子是像Filecoin这样的可编程市场。我可以把我笔记本电脑上的备用存储空间租给你,你可以用Filecoin付钱给我。

至关重要的是你和我可以完全陌生,从另一个人生活在世界各地。你可以相信我会存储你的文件,我可以相信我会因为存储你的文件而获得报酬,因为Filecoin的数学规则和激励机制。

另外还比如加密猫,它就像某种数字的、可收藏的豆豆婴儿或玉米饼(如果这些词中的任何一个对你有意义的话)。 这里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世界承认我拥有的纯数字化的东西。

不管发生什么——即使制作加密猫的公司要消失——这只小猫仍然是我的。我对它的所有权被烧毁到以太坊区块链中。我可以随身携带它,并进入其他人制作的游戏。

这是新事物,这只是基于网络游戏的新范式的开始。

Web 3.0 的加密网络

该领域的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只是最开始,无数的积木仍然缺失。

目前存在很多问题:性能问题、隐私问题仍然缺失、保管和密钥管理问题、身份问题、协议治理问题、开发人员问题和用户体验问题……

这个列表还能继续列下去,但随着这些限制逐渐得到解决,使用这套新的乐高积木来构建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东西成为可能——

像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这样复杂的东西将成为平台他们自己的权利。与Web 1.0的协议一样,Web 3.0的加密网络是开源的、集体所有的,并且可以信任以保持中立。

我们认为这是另一波创新浪潮的基础,迄今为止,该浪潮与互联网上的创业生态系统一样大,如果不是更大的话。

我们几乎无法想象,当一切都完成后,这波浪潮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进展的开始:

它始于解决我们金融体系中的一些低效率问题;它发展到完全可编程的市场,如Filecoin;到第一个启用加密的游戏,如加密猫;最后是一个互联网架构,它可以作为未知的Web 3.0的平台。

这是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

我们已经从大型机到个人计算机,再到智能手机时代,现在进入加密网络。这种以前闻所未闻的新范式的关键特征是信任现在可以是软件——它是可编程的。

而且通过可编程的信任,加密网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实现人类合作。信任正在变得分散、去中心化和倒置——不再从机构自上而下流向个人,现在开始从个人和软件中自下而上地出现。

21、区块链与 Web3.0 能实现的未来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877834409801.htm

当我们设计新互联网时,用户信任和透明度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Web3.0 是建立在 Web2.0 基础上的下一代互联网,Web2.0 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谷歌上每个月都能见到成千上万关于「Web3.0」的搜索,关于这新一代互联网将为用户带来什么,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语义网(semantic web」)」将占领主导地位:由搜索引擎对单词的定义做出反应,而不是由用户将单个关键字敲进搜索栏。其他人则无比期待 Web3.0 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安全功能。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主宰 Web3.0

无论 Web 3.0 具有什么样的技术特性,我想强调的是,从 Web 3.0 将提供的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开发者和设计师展开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不管语义或安全等概念是否会影响未来,最终决定 Web3.0 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因素,还是用户体验(UX)。

Web 1.0 and 2.0: 是如何进化的?

为了充分理解下一代互联网的革命性,我们快速回顾一下互联网的早期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字先驱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在瑞士研究中心欧洲核子研究所(CERN)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浏览器。

Tim Berners-Lee 和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浏览器:它的界面布局非常纯粹实用,而且作为 Web 1 的基础,支持了无数的网络公司(dot-coms)和早期的浏览器的发展,如 Mosaic 和 IE。(注:Mosaic,NCSA Mosaic,是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获普遍使用和能够显示图片的网页浏览器。它是由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 NCSA 组织在 1993 年所发表,并于 1997 年 1 月 7 日正式终止开发和支持。dot-coms,网络公司,尤指网址末尾为 .com 的网络公司。)

很快,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如 CSS、HTML 和 JavaScript)增强了 UX。但是,尽管有了这些技术上的进步,Web1.0 仍然是一个分散的、文本密集的、「什么都行(anything goes)」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信息占据了主导地位,视觉架构、可读性、可用性和可访问性都不是关注的重点。

直到 21 世纪初,这种思维方式仍然还是主导。当高速互联网连接、更快的处理器和高像素显示屏开始解放开发者和设计师后,创造力大爆发,网络开始变得更人性化、更实用、和更容易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创新将人类带进了 Web2.0 时代,这是一个鼓励用户参与和内容分享、动态化、以商业为中心的数字环境。 在 Web1.0 世界中,内容单调乏味。但 Web2.0 提供了设计和内容相互融合的网页,整个逻辑布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交互式数字体验。

虽然目前互联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生态系统,但它也处于美丽的混乱状态——用户对侵犯他们隐私和数据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容忍。

实际上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变化。虽然在 20 年后的今天,Web2.0 曾经具有革命性的一面继续支持着我们的日常数字体验,但我们已经习惯了 Web2.0 带来的可访问性、响应性、功能性和整体可用性;我们也已经习惯了弹出式广告(pop-up ads)、持续不断被曝光的数据泄露事件、以及看似永无止境的垃圾电子邮件。

这些都是 Web2.0 的缺点,同时也是 Web3.0 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最大化改善的几个问题。

区块链、DApps、透明度、信任

大多数未来主义者一致认为:Web3.0 将以用户为中心,以必要性和期望为导向。其中特别是,用户将对他们的帐户、数据、交易、身份等拥有完全控制权。(#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注:未来主义者,futurists,未来主义是现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言、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目前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

很显然,账户、数据和交易已经成为我们目前数字环境的命脉。但尽管我们当前的互联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生态系统,但它也处于美丽的混乱状态,用户对于侵犯他们隐私和数据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容忍。他们开始要求他们使用网站和 apps 提供透明度和信任。

Web3.0 能够做什么?

通过 Web3.0,用户可以对这些内容实现更好的控制。也就是说,Web3.0 将创造一个真正的对等(peer-to-peer)环境。在 Web3.0 中,个人财产和隐私将是最重要的,用户不必浪费时间在那些收集和共享数据的具有侵入性、充满垃圾邮件的网站上。

Web3.0 将如何实现这一点?

答案是:区块链。因为区块链能够提供不可篡改的记录,透明度和信任是它的基础。用户通过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就可以对他们的数据和身份拥有控制权。

下一步就是去中心化应用程序了(DApps)。而那些像藤壶一样连接到我们的手机上的传统 apps,装载了管理(并且经常共享)我们信息的「中间商(middlemen)」。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有很多种,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去掉了不必要的中间商。比如 Uber,像一个插件一样连接在用户和驱动程序之间,用户通过使用 DApp,可以直接连接到终端服务提供商,而不需要中间商的介入。

正如消费者需要一个更以用户为中心、更透明的 Web3.0 互联网一样,他们对使用的 apps 也将有同样的需求。

因此在我们使用 Web3.0 开发和设计社区的时候,需要牢记这一点:如果希望我们的努力与未来互联网的需求相适应,那么我们必须坚持“用户至上(user first)”的原则。

奇怪的行话,未定义的费用。

但这不一定是目前的发展趋势。现在许多可用的 DApps 存在的问题是:用户并不是它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目前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许多功能都被不必要的服务层、奇怪的行话、以及未定义的流程和费用所限制。

2018 年,我们见证了创纪录数量的 DApps 诞生,但其中大多数 DApps,并没有受到用户的热捧。一项关于为什么 DApps 未能流行起来的研究显示,当中原因有很多,包括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但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这一点:“为了在 DApp 市场获得更高的应用率,这些项目必须关注的是客户的动态,以及用户体验。”

为了实现 Web3.0 的真正革命性,必须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优化模式、流程和体验,带来透明度和信任。

目前,大多数 DApps 的状态已经变成另一个美丽的混乱。许多公司缺乏直观、高效的设计和连续性。如果已经深入研究了加密货币,可以想想在处理加密交易时你遇到的许多障碍。像“Gas”(用于以太坊)或“Staking”(用于 EOS)这样的概念,就是使用数字钱包、复杂的集成服务和网络资源的一个障碍。用户必须进行集成钱包、扫描二维码、共享地址、然后连接到第三方服务等,所有这些操作都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交易。

与单一传统的在线交易相比,它们简单多了:直接支付可以通过信用卡处理;外部支付通过第三方处理,如 PayPal,Apple Pay,或者 Plaid。这两个步骤都可以通过一两次单击完成的。

就是这样,简单直接。

未来的路

Web1.0 由原始浏览器和扁平化的用户体验组成。

Web2.0 拥有高速互联网连接、更快的处理器和高度像素化的显示屏,但它的安全性能也非常薄弱。

为了实现 Web3.0 的真正革命性,必须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优化模式、流程和体验,带来透明度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识别并消除当前 DApps 和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阻碍。

作为开发者和设计师,Web3.0 的未来发展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发展的理想转折点,需要我们通力协作解决在某些 DApps 中看到的关于可用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共同努力把它做好,那么就能确保 Web3.0 带来更有意义和更有效的用户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我建立 Web3 For All (W3FA) 这个平台,W3FA 将集合设计师和开发者,作为一个社区式基金会和智库,积极致力于解决困扰着目前 DApps 发展的可用性问题。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集合最好的界面设计师、DApp 开发者、可用性专家和 UX 研究人员,一起打造一个致力于开发强大的前端设计框架的社区,应对当前 DApp 发展的挑战,为实现更好的 Web3.0 打下基础。

通过合作,我们将为更完美的去中心化应用生态系统创建所需的可视化、可交流和可体验的流程。

22、Gavin Wood:我们为什么需要 Web 3.0?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809337480678.htm

四年前 , 我提出了「Web 3.0」这个词。那时候,我清晰地知道,我和 Vitalik 共同创建的以太坊网络可以让人们在无需互信的情况下,以互惠互利的方式互动。在消息传递和数据发布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想构建一个点对点的网络,在没有服务器和信息流管理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做我们当前能做的任何事。

现阶段,由于关键组件的缺失或功能失调,可扩展性问题仍然存在,而且许多项目存在兼容性问题,我觉得很难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或者找到通往隧道尽头的路。但重要的一点与以前没有变化:中心化是无法在社会上长期站住脚的,政府太笨拙 , 无法解决很多问题。

今天的网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简而言之 , 它是个大婴儿。它还没成长就变老了。使用分组交换网络和超文本平台连接全球的每一处角落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成就 , 但网络却因它自身的成功而受损。

倒退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互联网与现在非常不同。那时 Google 还是一个使用 .org 的开源软件,被有史以来最凶悍的垄断者之一称为「癌症」 , 「信息高速公路」 和「网瘾」成为全新的吸引眼球的术语。人们(像我这样的青少年) 运营着自己的网站和电子邮件服务器 , 渔民在购买拖网渔船时会争论「网络中立」这样的问题。互联网结构还没有被社会形态扭曲。当时互联网非常简陋,但却很强大。

在接下来的 20 年里 , 「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的性质,这一点我们都心知肚明。然而,关键的是,互联网的基本技术架构并没有为其他方向的变化提供支持。社会注定要在网络上留下印记。

技术常常反映的是它的过去。它的行为与之前的范式一致,只是比以前更快、更硬、更好或更强。随着全球经济都搬到了线上 , 我们把以前的社会结构复制了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感谢网络,它导致了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权势和无能、开明和无知之间的分化。

当今的互联网被设计坏了。我们看到财富、权力和影响力落在了贪婪、自大狂或纯粹恶意的人手中。市场、机构和信任关系已经转移到这个新平台上,虽然权力和现任者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动力。

以「我们如何完成线上支付」为例。Web 2.0 时代 , 你本身无权付款。实际上,你必须联系你的金融机构,让他们代表你付款。人们不信任你,就连支付水电费这样毫无伤害性的事情也不会信任你。你被当作一个吸引父母的孩子。如果你想联系在上网的朋友,你需要让 Facebook 帮你传递信息。

这些服务的巨头公司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他们没有(明显的)恶意,但他们的行为也不是出于仁慈或某种原则。他们从我们的忠诚中赚钱,为我们提供信息,在不方便的时候甚至会中断与我们的联系。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害怕政府或企业侵犯我们的生活,但有大量证据表明,他们的利益与我们的利益不一致。我们来看看「维基解密」(Wikileaks:一个通过协助知情人让组织、企业、政府在阳光下运作的、无国界、非盈利的互联网媒体)。2010 年,一群广受尊敬的关注公众利益的新闻记者经常在维基解密上发布内容,但是当时他们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被 PayPal 和 Visa 等主要金融机构盯上并中断了联系。如果你想给维基解密一个完全合法的慈善捐赠 , 你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世界上如此大量的数据仅通过少量的电缆传递,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除非我们实施开放的软件协议,否则我们日益数字化的社会将继续在社会内外面临当局的恶意(如俄罗斯篡改我们的选举)。那些希望保护和平、自由的战后世界秩序的人需要认识到 : 我们现在的数字架构将会放大社会的弊病 , 而非治疗社会的弊病。

Web 3.0 包含了一系列协议,可以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提供构建模块。这些构建模块取代了传统的 Web 技术 , 如 HTTP、AJAX 和 MySQL,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创建应用程序的方法。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强有力的、可验证的保证,可以保证他们所接收的信息、所提供的信息、所支付的费用以及所得到的回报。通过授权用户在低壁垒的市场中自主行动,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审查制度,让垄断无处遁形。我们可以将 Web 3.0 视为一个可执行的「大宪章」——个人对抗专制暴君的自由的基础。

如果社会在其数字平台上不采用 Web 3.0 的原则,它将面临持续腐败和最终失败的风险,就像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苏联共产主义在现代民主的世界中是无法站住脚的一样。

Web 3.0 的采用既不会很快速也不会没有障碍。根深蒂固的利益组织控制着我们的许多数字生活方式,立法者、政府和技术垄断者之间往往在利益上保持一致(想想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计划」是如何得到 Facebook 和 Google 的帮助的),一些司法管辖区甚至可能试图让新网络的组件非法。俄罗斯已经取缔了比特币 , 英国也表现出了一种(荒谬的) 想要取缔强大密码学的愿望。

这个新系统的某些方面,如比特币或 IPFS 星际文件系统,将首先获得动力,可能是在小众领域,就像 Linux 在服务器后台发现的牵引力一样。随着技术的成熟,传统公司不可避免地会放慢创新的进度,比如微软等,会把他们的产品当作摇钱树,Web 3.0 的优势将会变大。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办法禁止 Airbnb、Grindr 和维基百科,相比而言,这些国家和地区更不可能取缔 Web 3.0 。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 , Web 3.0 看起来和 Web 2.0 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至少在一开始是这样。我们将看到相同的展示技术:HTML5、CSS 等等。在后端 , 像 Polkadot 这样的技术 , 可以将不同的技术线连接到一个单一的经济体和「运动」中。

我们会使用网络浏览器,但它们可能被称为「钱包」或「密钥库」。浏览器及硬件钱包等组件,将在网上代表一个人的资产和身份,在不需要银行或其他身份服务证明的情况下,可以证明我们是谁,我们也可以进行支付。然而,我们值得信赖的政党、保险机构、后备服务等仍然有发挥的空间。但他们的任务将会被商品化,他们的活动可以被证实。由于这些服务提供商被迫在一个全球化、开放和透明的市场中竞争,网络用户将会从价格欺诈和「寻租」中得到解脱。

Web 3.0 将催生一个全新的全球数字经济,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打破像 Google 和 Facebook 这样的平台垄断,并产生大量自下而上的创新。政府对我们的隐私和自由的廉价攻击 , 如广泛的数据收集、审查和宣传 , 将变得更加困难。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预测这个新平台的第一个成功的用例,以及它们何时出现。就像之前的互联网发展一样,这可能是几十年,而不是几个月。但是当 Web 3.0 出现时,它将给「数字时代」这个词语带来全新的含义。

23、Web3 应该朝着更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

Substrate 带来的改变

首先来讲讲 Substrate 和平行链模型的作用。基于 Substrate 的平行链有以下四个特点 —— 无法中断、可升级性、不受限和无手续费。

无法中断:

基于 Substrate 的平行链,或者任何基于 Substrate 的链,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是真正去中心化的。相比之下,一些其他的区块链项目并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它们可能是被设计成有一点点去中心化。

在 Substrate,我们真正追求点对点、去中心化,这就让链无法中断。比如全节点保存所有数据,要在一条 Substrate 链上成为验证人也很容易,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去保证轻节点的可用、高效和高性能。所以说,我们在努力去达到可扩展性,同时又保证去中心化,我们不会在去中心化程度上做妥协,来换取可扩展性。

可升级性

第二点就是可升级性。它是 Substrate 和 Polkadot 的重要口号和核心精神,Substrate 链和基于 Substrate 创建的 Polkadot 都是元协议(Meta Protocal)。所以它让我们可以高效地升级、更新和吸收新技术。

不受限

Substrate/ 平行链模型和智能合约模型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 Substrate 链是不受限的。这个问题我经常被问到,如果你是一个想成为平行链的团队,你可能也想问这个问题,所以我会把它讲清楚。

Substrate/ 平行链模型是一种「自由执行模型」,也就是说你是租用一整段时间的一定量的分布式 CPU。这种模型和智能合约模型有本质上的不同,智能合约模型是交易执行模型,也就是用户可以付费来让你的代码为他们执行。

作为自由执行模型,会确保你在时间区间里被调度,而且确保在一个规律的间隔调度一次,比如对于 Polkadot 平行链来说每 6 秒。这种模型给了你很大的自由,你可以决定你的应用应该怎样工作,并且根据你的需要来实施它。很重要的是,对于哪些交易得到执行,是你说了算,而不是像智能合约模型中一样是由交易说了算。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你或者你的用户无法进行一笔交易,那么你的应用就很难增长,这一点对应用能做的事会产生巨大的不同。

这里列举了自由执行模型能够带给你的好处:链上调度、交易优先级排序等等。简单来说,runtime 升级、on_initialize、on_finalize 等一些在以太坊型的智能合约平台上不支持的事情,你在 Substrate 里都能轻易获得。

无手续费

最后一个特点是无手续费。这里不是指它字面的意思,因为显然有很多 Substrate 链都设有手续费。这里的无手续费有两个含义:

第一是对于基于 Substrate 的平行链,只要你获得了一个平行链插槽,那么你就不用让你的用户去接触 DOT/KSM 或者甚至任何一种 token 了。当然,很多团队会有自己的 token,他们会想在自己的链上使用这些 token 来对用户收取手续费,这是没问题的。但是这完全取决于你的链的决定,理论上说,你不需要强制地让你的用户去使用任何交易手续费。

你可以将用户交易限制在一定的数量,或者一定的范围内,而且完全不需要引入 token。比如说,你可以有对用户发放认证,通过一个预言机检查用户拥有足够的个人特质,证明他们无法进行 DDoS 攻击,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类似的检查。这就开启了一种可能性,让无手续应用可以在平行链上运行,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进步,因为我认为这会开启一扇吸引大众的门,而目前我们只能吸引那些不介意拥有 token,或者已经有 token 的人,我认为这对走向大众是一种阻碍因素。

各方面技术进展汇报

首先是桥,这可以让 Substrate 链团队把自己的独立链(Solo Chains)连接起来,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它们还不想成为平行链,还是处于独立链的状态。独立链会有更少的安全保障,会稍微有点延迟,但是可以获得和中继链的连接性。桥也是我们明年想做的一些事情的很重要的组件。

那么桥的进展就是,桥方面的代码审计还有大概两周完成,这实际上是第二次审计了,所以主要是一些小调整。很快会部署一个桥,那就是从测试网 Rococo 到桥测试网 Wococo 的桥,来测试一下可行性。在今年之前,我们还希望能部署中继链到中继链的桥,也就是 Polkadot 和 Kusama 之间的桥,当然前提是剩下的两周审计工作中不会发现太多重大问题。平行链到平行链之间的桥希望在明年年初能部署。

XCM

XCM v2 已经交付了,它是 Polkadot 0.9.11 的一部分,这个版本包含了大部分我们要做的功能。

异步错误处理程序,也就是你可以有链上代码运行,以防有一些错误发生在远程链上,而且这个功能是用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来实现的,全部都带有 Dispatchables 和状态报告,允许一些 XCM 指令的状态能被报告回其他的链,鉴于其他链可能会想用代码处理器来注册该状态。

资产捕获,本质上就是在 XCM 消息结束时记住保持寄存器的内容,很多时候,不管是经过错误或者只是意外发生的,可能是伴随一条在消息执行结束时没有做好的消息,一些资产被遗留在了保持寄存器中。这个功能让这些内容能被记住,之后就可以再去拿。

Exeption handling,XCM 的语言模型中现在有 Exeption handling 了,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一个虚拟机模型,我觉得是比以前更易于理解和可扩展。还有版本管理,它允许不同的 XCM 版本去同时存在于一个多链网络中。v2 的规范也写好了。

平行链

目前平行链代码的功能已经完成,也就是所有的 Polkadot 规范中的安全机制都已实现、测试并审计过了。没错,审计已经完成了,对于审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应该能在 11 月前完成一半。并且我们确实期待很快完成这些功能的初始部署,把安全性代码补充到 Kusama 上。在真正把代码投入生产环境前,我们会留出三周,但是我们认为代码不会有什么重大的问题了。所以说,根据这个就可以推算出 Polkadot 平行链上线的时间表。

我们的观点

我们自己对于代码状态的评估是,12 月平行链就能从技术上达到可用状态,可以期待一下在 10 月底部署到 Kusama 上。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说,Polkadot 目前已经可以开始准备 Lease 6 到 Lease 13 的 Auction 了。

我们还认为 Polkadot 上的平行链数量应该保持在最多为 Kusama 数量的 75% ,Kusama 是 Polkadot 的金丝雀网络,所以至少在代码成熟之前,都会保持这个比例。直到我们了解目前的架构可以处理的平行链数量、交易吞吐量、消息吞吐量。

我们认为在最初的平行链扩张期,采取更短的拍卖周期会比较合理,所以我们会继续采用之前宣布的周期,那就是每个大概每场拍卖进行两周。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我想稍微聊一下对近期一些行业内发生的事情和趋势的看法,以及这些事情将怎样影响 Substrate,在未来的 1 年左右你们可能会看到哪些变化。

我注意到的一件事是,为了追求高交易吞吐量,有不少的链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功能,虽然如果你牺牲网络的去中心化可以拥有更高的交易吞吐量。

这也是为什么 ETH 2.0 升级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其实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跟我们一样,不愿意牺牲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如果你不愿意去这么做的话,那么网络的架构、设计,特别是安全性方面的设计,就需要更加深思熟虑。所以当你看到一些网络声称自己是有很高 TPS 的公链,那么在很多时候,这些链和一些真正的去中心化网络之间就不再是同类的比较了。

如果我们去看一下监管近况,我们会发现一些要点。我在之前一些报道中也提到过这一点,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当然也不是律师,但是我还是说说自己对一些政策文件的看法。如果我们去看 FATF,它是个国际化实体,我记得大概相当于 G20 国家联盟,他们出过一个比较清晰的政策。

好消息是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网络是无可指摘的,应该允许继续进行,无需进行监管限制,因为这就是我们开发者的生计,如果人们想去部署这类点对点的网络,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类活动应该是自由和不受制约的。

不过,很明显全球的监管者正在以非常严厉的眼光来审视一些其他的活动,而我觉得这些活动在大部分的点对点网络和去中心化项目中都多少有涉及,其中一些网络非常倚赖这些活动。一类是服务提供,比如 RPC、钱包、App 网站。第二类是多重签名,比如 DAO,或者你有几个指定的人可以从 DAO 金库中花钱,在 Polkadot 和 Kusama 中也存在这种情况。还有就是托管,托管钱包、非点对点的稳定币都属于这一类。最后一类我叫它便捷功能,比如一些钱包 / 应用,通过中心化的手段让去中心化应用更易使用,但是这一类在我观察看来应该是较晚受到监管的。

服务提供是这里面最有意思的,因为显然点对点的网络,比如以太坊,仍然高度依赖中心化 RPC 服务,有些时候还会用中心化钱包和网站去托管去中心化应用,通过观察监管者的语言,我觉得这一块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就纳入监管范围。

不过有一件事我觉得是确定的:你越中心化,就有越大的可能被监管者盯上,并严正要求你取得相关许可证;你越点对点和去中心化,这种可能性就越低,所以朝着点对点的方向发展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我在阅读这些文件的时候的另一个感想就是,似乎那些被不够点对点的、比较中性化的加密项目,会需要取得许可证,我觉得这类许可有可能会跟银行法规的标准类似。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就说明大部分的加密项目,在一两年之内,可能都无法以其目前的形式继续存在了。我觉得监管可能会在两到三年内落到实处,但是早做准备总是好的。尤其是当你需要用来降低风险的技术还挺难实现的时候。

在 Parity,我们致力于将所有东西都点对点化,我们希望确保我们的技术会被划到不需要监管的那一类。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多需要着重注意的点,尤其是在去中心化方面做得不够的地方,比如说 Boot Node、RPC 节点都有中心化的成分,我们会把它朝轻客户端、类浏览器客户端方面转。在治理方面,我们会确保我们采用链上去中心化治理方式,不会触犯任何多签监管条款。还有隐私机制,比如 Mixnet。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基于 Substrate 建立的解决方案应该是真正的 Web3.0 解决方案,应该是真正点对点的。类似的,对于 Polkadot,我们会把它打造成第一个点对点的、安全的、可扩展的自由执行平台。

24、Web 3.0 发展新引擎:这些 Layer 3 中间层区块链公司值得关注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435967841809.htm

Web3.0 意味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区块链信任网络时代

Web1.0 实现网络的基本功能-「展示」与「连接」,但大部分的功能都是「静态的」和「只读的」,在 Web1.0 体系下常见的应用主要是 Yahoo 等门户网站及 Email 邮箱。

2000 年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 Web2.0 时代,Web2.0 主要实现了用户与网络的交互 -一个「动态的」「可读写」网络,Web2.0 所提供的丰富的内容及信息交互培育了大批海量网络用户, Web2.0 时代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一些现象级的应用程序:诸如 Facebook、YouTube、Linkedin,成就了一批伟大的 Web2.0 互联网巨头崛起的时代。

Web2.0 繁荣之下,我们也看到了众多信息中心化及用户数据滥用的问题,像 Facebook、谷歌等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以多种方式中心化存储用户数据,用户隐私得不到保护,数据被滥用或泄露。在这种情况下,Web3.0 应运而生,Web3.0 可定义为一个高度透明和公平的分布式网络,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而不必担心失去隐私和安全区块链的引入改变了传统 Web2.0 的工作方式,中心也转移到用户而不再是公司本身。

如果说,诸如 Facebook、微信、Instagram 等交互式超级 APP 成就了 Web2.0 的崛起,那么基于 Web3.0 基础的 dApp (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也应该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一个繁荣的 dApp 生态才能真正支撑 Web3.0 的宏伟愿景

区块链技术提出了已经多年,但仍未走向主大规模应用,此前,我们一直在讨论,这其中的最大的障碍在于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较差,在过去两年以来,我们看到了众多的公链基础设施开发出来了,基于公链基础设施的投资在过去风险投资中占了很大比重,但区块链应用仍未走向主流。dApp 与基础设施到底应该先发展哪个?

dApp 和基础协议的发展应该相辅相成,诚如知名风投 USV 的 Dani Grant 和 Nick Grossman 曾在去年 10 月写过一篇《区块链基础阶段的神话》所论证的,「APP -> 基础设施 -> APP -> 基础设施」是一个技术和应用不断演进迭代的过程。我们都在等待下一个有助于启动下一波基础设施的超级应用程序。

二、Web3.0 的技术堆栈

如果我们对 Web3.0 的基础架构,这里主要是指支持最终用户应用程序开发和交付的所有软件和工具,相比 Web2.0 时代的成熟的云计算基础开发架构来说,Web3.0 的技术基础架构仍然很薄弱。

在 Web2 中,AWS、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 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提供了强大而灵活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相比之下,区块链底层协议为代表的 Web3.0 网络的诟病是速度慢,吞吐量低且不稳定。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以上图对 Web3.0 的技术堆栈来看,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关注 Layer1/2 层面的投入,这是因为以比特币和以太坊为代表的的底层公链,将去中心化和安全放在首位,牺牲了性能,这几年冒出来的新 Layer1 项目诸如 EoS、Tron、Kadena、Algorand 等诸多公链项目都在觊觎成为下一代的以太坊,解决其可扩展性的性能瓶颈。在提高可扩展性方面,我们也发现其他 Layer2 的链下扩容方案包括 plasma 包括 Raiden、Lighting 等技术尝试突破 Layer1 层扩容的难题。

很显然,我们过往对于 Layer 1/2 已经投入很多,但对于 Layer3 中间件层关注甚少,相比 Web2.0 时代,市场上有众多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及其他 PaaS 公司诸如 IBM、微软、Oracle、Apple、AWS 等公司都已经发展出了较为完整的软件产品体系,他们提供了大量成熟的复杂开发工具和中间件可以帮助开发人员轻松访问基础架构并开发应用。

而在 Web3.0 区块链网络时代,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通常需要构建复杂的非核心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往往尚未定型。这也意味着,只有很少一部分软件开发人员具备构建良好的区块链应用程序的专业技能,而且,只有那些有着去中心化使命的人才会执着地去尝试,大部分的 BAT 程序员往往望而却步。因而,完善的中间层服务或是促进区块链下一阶段增长的引擎

三、Layer 3 中间件市场分析

类似于 Web2.0 时代的成熟的中间件服务市场,为了帮助开发人员更容易在网络之上构建应用,有很多「平台即服务」Paas 软件公司。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我们认为也应该有类似 Paas 区块链公司,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软件开发框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开发工具,语言或开发库,包括开发者文档等程序员熟悉的范例。

以一个典型的以太坊 dApp 开发架构来说,一般包含三个主要部分:

  • Smart contract:通常以 Solidity 语言编写,使用 Truffle Suite 等框架构建并部署在以太坊区块链上。
  • 前端:用 Java 语言编写的。
  • 后端:一般是用标准的以太坊区块链节点。前端与后端的通信一般是使用节点提供的 JSON-RPC 或 GraphQL API。

还有各种促进前端与以太坊节点的通信库,其中最受欢迎的是 web3.js 和 ethers.js。也包括其他语言(Java,Python,Rust…)的 web3 库。

Substrate :Polkadot 及 Parity 所推广的 Substrate 开发框架,是一个可以快速搭建区块链可扩展的、模块化的开源框架,其核心组件包括:

  • 数据库:实现简单键值存储,并在其上实现了 PatricaMerkle Tree (Trie),可以友好支持轻量级客户端实现去信任化的交互。
  • 网络连接:使用 Libp2p 作为模块化的顶对点网络连接堆栈,基于 Substrate 的区块链可以共享交易、区块、节点而无需通过中心化的服务器。
  • 交易队列:Substrate 可以全权控制网络中交易的独立性和队列管理,
  • 共识:Substrate 内建了多种不同的共识引擎,诸如 PoW、Aura (Authority Round)、以及 Polkadot 共识,并将区块生成(Base)与区块终结(GRANDPA)区别开来

Substrate 是一个采用 Rust 编程语言编写,采用 LibP2P、WASM 等通用标准,其核心理念是区块链运行的开发尽可能的灵活和简易上手,开发者不需要了解各组件的细节,通过 runtime 进行定制。

Substrate 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的认可,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区块链标准开发框架。上周在柏林进行的 Sub 0.1 的 Substrate 开发者会议就吸引了 41 个团队的参与,基于 Substrate 框架的贡献者和团队也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一倍多。我们有理由期待 Polkadot 的上线会带来 Substrate 开发框架更多的普及流行。

Cosmos-SDK:除了 Substrate,类似的还有 Cosmos-SDK 开发框架,这是 Tendermint 团队主推的一个有着模块化、高度可配置化、内置治理的区块链开发框架,CosmosSDK 支持的是 Go 语言,并且在包括 Binance Dex、Kava、Aragon 等好多项目上已付诸实践。

第二类是节点服务运营商 NaaS,部署开发人员可以轻松地访问基础分类账本的节点运营服务商,诸如 AlchemyInfura、Quiknode、Blockdaemon 等,这些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基于云端的节点,用于开发和生产的解决方案,从而节省了开发者运营节点的精力,为开发者分担基层操作系统和节点软件本身的系统管理,例如补丁和更新。

Infura

是一家老牌的以太坊及 IPFS 全节点运营商,在今年 10 月份, Infura 已经被 ConsenSy 全资收购。Infura 一直支持着着以太坊上最流行的 dApp 的节点服务,诸如 Metamask、0x、Mycrypto、Maker、Idex 等,都依靠 Infura 向主网广播交易数据和智能合约。该公司声称每天处理以太坊超过 130 亿个代码请求,是两年前处理流量的两倍多,对于数百家公司以及超过 50,000 个 dapp 和开发人员而言,Infura 是与以太坊进行交互的首选方法。根据 Fluence 的一项调查,有 63%的受访者选择 Infura 作为连接以太坊的主要方式。

Infura 的主导地位一度让人担忧以太坊的中心化,但从目前看来,已经有一些新进的服务商入场争夺市场,包括 CryptoKitties 原来是 Infura 客户转投 Alchemy。

Alchemy

Alchemy 最初是为一些加密公司,对冲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传统投资者的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之后开始以太坊接口的公司和开发商提供基础节点服务,并已经成为以太坊上许多流行 dApp 的首选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 0x,KyberNetwork,Augur,Set Protocol,Radar Relay,KyberSwap 等 DeFI 应用程序以及 CryptoKitties 等游戏 dApp (之前使用过 Infura) ,《CheezeWizards》和《Axie Infinity》。有客户声称,通过 Alchemy 进行查询的速度比通过 Infura 快 20 倍。

Alchemy 的目标市场包括需要企业级服务,正常运行时间和可靠性的大型区块链和加密公司以及项目。与 Infura 一样,Alchemy 已经被巨头 IBM 公司收购。

QuikNode

QuikNode 是另一家基于云的节点基础结构提供商,它支持以太坊及其测试网(Rinkeby,Roptsten 和 Kovan)以及以太坊经典。该公司于 2017 年 I CO 热潮期间开始提供完整的节点服务,此后,它已经扩展成为许多以太坊 dApp 的首选基础结构选项,包括 DAOstack,Ethermon,CanYa 和 Enclaves 等。

QuikNode 代表客户部署和管理完整的以太坊节点(包括存档节点),并将这些节点托管在 DigitalOcean 云服务器上。每个客户都直接连接到他们自己的私有节点,这可以为前端应用程序提供对区块链数据的更一致的访问。 QuikNode 还提供了无限制批处理事务的功能,以解决潜在的可伸缩性约束。

QuikNode 使用基于订阅的模型来收费,每个专用节点的价格约为每月 1 个 ETH。除了 Ethereum 和 Ethereum Classic 以外,QuikNode 也在准备支持其他网络(包括 IPFS,NEO,EOS 等)。

除了上述三家,还有一些去中心化的节点基础设施提供商,诸如 DAppNode,这是一个社区资助的完全开源项目,已获得以太坊基金会,以太坊社区基金,Aragon NEST,GitCoin 和其他捐助者的支持。其主要精神是帮助 dApp 用户从使用上述中心化平台转变为访问分布式网络和服务。DAppNode 提供的软件使用户可以轻松地在自己的服务器上部署以旋转自己的节点,还提供预装有完整的以太坊节点的硬件。配置完成后,DAppNode 用户可以与其他人共享对其节点的访问。DAppNode 期望实现更符合 Web 3.0 主旨的去中心化框架。

与 Layer 1/2 等市场上耳熟能详的项目相比,这些 Layer 3 中间层提供平台及服务 Paas 的公司一直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但这些公司将通过极大地简化或稳固开发人员的开发环境,从而会极大地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结语

区块链行业处于建立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早期阶段,无论是在开源的底层语言,全新 Web 堆栈,以及可信任的网络协议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看到区块链基础设施正在日趋成熟,完善的 Layer 3 中间件市场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开发者创造出优秀的 dApp 应用,这些 Web3.0 的新型商业范式也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及组织的新形式,许多革命性的区块链应用案例也将一步步转换为现实。

25、ConsenSys Q3 Web3 报告精华速读:元宇宙、DeFi 经济和用户体量等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278155557131.htm

Web3 融合了 Web1 阶段的开源协议精神,同时又不同于 Web2 的私人所有制公司的封闭,是一个重视用户数据所有权、无需许可访问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创造了自发的协同感与认同感。

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以太坊地址总数达到了 170,958,394 个,与 DeFi 有过交互的地址数超过了 344.8 万个 ,Consensys 旗下浏览器插件钱包 MetaMask 的月活用户数也于 9 月达到了 1200 万左右的历史新高。

Consensys 特别提到了包括 CryptoPunks、Bored Ape、Meebit 在内的「头像 NFT」,Consensys 认为这类 NFT 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用户交易此类 NFT 更多出于对文化和象征价值的需求,而不仅仅停留在使用价值层面。

Loot 基于既定的元数据实现了随机的可组合性,用户获取到怎样的词缀是完全随机的,但这些随机的词缀也会区分稀有度。在 Loot 爆发之后,出现了众多衍生项目,Consensys 认为,Loot 是具有革命性的,其为元宇宙的后来者奠定了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可以基于最小的起点构建出基于想象的最多样化和最复杂的世界」。

26、Web3:跨越Web2的社会陷阱

https://www.theblockbeats.info/news/27315

27、读懂a16z领投的NYM:为什么说它是WEB3.0世界的隐私基础设施

https://news.huoxing24.com/20211123124722708101.html

什么是Web3.0?

这里引用一下,A16z 合伙人 Chris Dixon的分析。

Web1.0(大约在1990-2005年期间)是关于去中心化和社区管理的开放协议,大部分价值都归于网络的边缘——用户和建设者。

Web2.0(大约在2005-2020年期间)是关于由公司运营的孤立的、中心化的服务。大部分价值都归于谷歌、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等少数公司。

Web1.0 的开放协议在数据存储和隐私保护上存在缺陷,Web2.0 的科技巨头借助这些缺陷,构建起了基于数据和垄断的商业帝国。

Web2.0 有如下一些特点

    • 用户牺牲隐私换取服务
    • 数据的所有权及其收益被平台攫取。
    • 为了盈利,平台天然走向垄断

如今,我们正站在Web2.0的顶点,Web3.0时代的开端,它将Web1.0的去中心化、社区治理的精神与Web2.0的先进、现代功能相结合。

Web3.0是由构建者和用户拥有的互联网,通过区块链实现价值转移。

与Web2.0的封闭与垄断不同,理想中的Web3.0应该是:

    • 开放,一家企业独自掌控平台,而是一个社区拥有这个平台
    • 保护隐私,个人数据不再裸奔,加密技术将广泛应用到信息的传输中
    • 价值共享,平台所获得的价值不再被单一实体垄断,产生价值的个体依然可以获得对应的报酬

构筑起Web3.0时代的应用则离不开底层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隐私保护、数据主权、分布式存储……其中,隐私保护是Web3.0的基石,也是互联网一直缺少的一块地基。

对于任何想了解Web3.0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读一下a16z合伙人或者他们媒体平台上关于Web3.0的一些文章,同时关注他们的最新的投资动向。

在Web3.0基础设施板块,a16z最新一次出手,选择押注给了区块链隐私初创公司 Nym Technology

11 月 18 日,Nym Technology 宣布获得 1300 万美元融资,风险投资公司 a16z 领投,Digital Currency Group、Tayssir Capital、Huobi Ventures、HashKey、Fenbushi Capital 等跟投。

针对该笔投资,a16z合伙人Ali Yahya如此写道:

我们相信隐私将是区块链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特征,即使大多数区块链像以太坊和比特币现在是完全透明的。像Aleo、IronFish和Aztec这样的项目解决了应用程序级的隐私问题,但在Nym之前,网络级的区块链隐私问题一直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

通过启用隐私区块链,Nym将为建设者打开一个新的设计空间,以创建以前不可能的隐私Web3应用程序。Nym是新一代的全球隐私基础设施,像Tor一样,使用中继节点提供隐私。他们的目标是能够扩大网络规模,成为整个互联网的隐私中枢,并通过奖励运行网络的节点,提高网络的效率。

为什么是Nym?

想到隐私保护、监视、数据泄露……你想到什么?

斯诺登、阿桑奇,斯诺登的前辈切尔西·曼宁(维基解密资料最大提供者之一)、入狱、流亡……血与泪、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交织在一起。

因此,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想要在隐私保护这条难且正确的赛道做出成绩,必须是OG:技术OG,理想OG,不能怂。

Nym的团队就是这样一群兼具技术和理想主义的加密朋克。

创始人,41岁的数学家哈利·哈尔平(Harry Halpin)曾在2013年至201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工作,帮助实现了浏览器加密技术的标准化。

前美国陆军情报分析员切尔西·曼宁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泄密者,因给维基解密提供关于美国政府的大量绝密信息曾被判在军事监狱服刑35年,后被奥巴马政府减刑出狱后,也投身于NYM的建设事业中。

Nym三个字母源于英文单词AnoNymous和PseudoNym,这两个单词在英语语境中,均表示了“匿名”的含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和Nym的愿景不谋而合:结束互联网时代的对于个人信息的监控,让用户的隐私真正的得到保护。

Nym在互联网的最底层提供隐私保护,作为其他隐私解决方案建立在其上的基础,你可以将之理解为隐私保护的Layer0。

目前,NYM主要产品是去中心化的全球混合网络(Nym Mixnet)。 所谓混合网络,事实上这一概念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由密码学奠基人David Chaum提出了。

本质上来说,混合网络其实是一个提供混淆服务的节点网络,这些节点由覆盖路由器组成,主要功能是转换和重新排序消息,而且消息外观、时间还是其他元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不能相关联。

Nym Mixnet是一个分散的3层计算机网络。 通信流量通过它发送,使用SPHINX数据包格式包裹在多层加密中,这使得通过Mixnet的每条数据看起来都完全相同。 在Mixnet的每一层中,用户的互联网流量与其他人的流量以及唯一标识您的通信的元数据混合在一起。 用户的IP地址、时间和目的地被混淆了。

换句话说,在Nym的混合网络中,所有的数据包都将被打乱,按照随机的方式来进行排列。

就像掷骰子一样,骰子就像是数据包,在混合网络中被摇来摇去,在骰子停下之前,谁也不会知道它的数字是什么。

举个例子,把Nym网络上的每条信息想象成购物者在购物中心的商店之间走动。Nym的顾客都是一模一样的穿着打扮,在到达最终目的地之前,他们会随机走访多家商店。因此,无所不知的观察者无法分辨出Nym的购物者,而加密技术也阻止了他们读取每条消息的内容。

那么,NYM和目前市面上较为成熟的基于以太坊的混币协议Tornado有什么区别?

Nym是一个可以通过提供元数据保护来防止对互联网流量进行大规模监视的项目。你可以这样想:Nym在第0层(网络层),Tornado在第2层(应用层)。 甚至来说,Tornado Cash等项目可以在Nym系统上构建或集成,以保护用户的网络级隐私

事实上,全球唯一可与NYM做比较的竞争者只有Tor。Tor是TheOnionRoyter的缩写,直译就是洋葱路由,熟悉暗网的应该知道它。 Tor采用三重代理模式,其客户端会先与目录服务器通信获得全球活动中继节点信息,然后在这其中,随机选择三个节点组成电路,并且每隔十分钟再重新随机三个节点来避免捕捉。但是,Tor通过这一模式完成了流量的加密,但由于Tor有添加时间混淆或使用诱饵流量来混淆流量。因此,当面对机构级别的算力时,Tor的这种模式就会显得相形见绌。

而在这一点上,Nym的混合网络一方面能够提供Tor所不具备的流量覆盖以及时间混淆等新功能增强用户隐私的保密性,另一方面,相较于Tor,Nym更有独特的代币激励机制来让整个生态用户为隐私保护提供帮助。

隐私与激励

这里核心的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在WEB3.0的世界中,Token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A16z 合伙人 Chris Dixon认为通证赋予用户产权,一种拥有互联网的一部分的能力,也是一种价值激励,这也是Nym与Tor的核心差异之一。

同样作为作为隐私保护系统,Tor的主要运行方式是通过志愿者,这就导致整个项目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全球志愿者的分布态势:譬如像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的志愿者数量更多,Tor能提供的服务也就更多,而像东南亚、非洲等志愿者数量较少的地方,普罗大众很难充分的享受到Tor的功能。

但相较于Tor,Nym的思路看起来更加符合人性:通过NYM通证对隐私保护行为进行激励。

NYM是一种为网络提供动力的实用通证,个人或机构可以购买它来支付“带宽凭证”,即在第0层使用Nym Mixnet的津贴,并支付“服务凭证”,可用于第1层和第2层的隐私保护服务,其需求将受到一般和全球隐私需求的推动,同时这也是一种对隐私网络的保护。

不过,Nym似乎并不打算直接与Tor竞争。

创始人Halpin表示:“我们确实建议个人使用Tor,但我认为对于Bitcoin和Layer 2解决方案,我们会更适合。”

事实上,Nym一直在用比特币奖励其网络节点运营商。从长远来看,他希望Nym的技术能够与Lightning等协议集成,也就是说,未来NYM也将成为众多加密应用的隐私保护基石。

最后,用波卡创始人Gavin Wood对NYM的评价作为结尾,“我们发现自己正被引入1984年的蜂巢思维世界,在那里,我们的梦想、爱和弱点只不过是公司和政府利益的交易卷宗。是时候让我们开始铺设替代的道路了,去中心化的激励型混合网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在习惯了用隐私数据换取服务的WEB2.0时代,总得有人跳出来说我不愿意,不是吗?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But NYM won't allow it。

28、胖枢纽:为什么我们不是枢纽极简主义者

https://mp.weixin.qq.com/s/zL8NORidId6wKT0Ypk1mQw

北京时间10月25日22点,章鱼网络创始人 Louis 在 NEAR 生态年度大会 Nearcon 元宇宙会场发表开场演讲,对 Cosmos、Polkadot 和 Octopus Network 章鱼网络的「跨链枢纽设计哲学」进行讨论,提出多链网络「胖枢纽」的概念

章鱼网络对胖枢纽的帮助是「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链资产」,这些资产都可以被NEAR 上的 DeFi 协议利用,从而帮助 NEAR 变胖。最关键最不可替代的是,应用链资产的价值基础不是「Trading」,而是「效用」这就让「胖枢纽」是「实胖」,而不是单纯的「虚胖」

相信 NEAR Protocol 将成为最胖的区块链互联网枢纽。Octopus Network 正在成为围绕 NEAR 的卫星城市带,是「非金融类 Web3.0 应用」的最佳栖息地。

区块链互联网——Internet of Blockchain

从2020年以来,区块链世界最令人瞩目的变化是:以太坊受可扩展性限制已经无力维系一家独大的局面,各种新公链和Layer2网络不断涌现,其中一些已经获取了大量使用,并承载巨量的加密资产,同时也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区块链世界的未来格局不是一链打遍天下(One Chain Fit All),而是由众多区块链组成的互联网络(Internet of Blockchain)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说到区块链互联网,Cosmos及其创始人的贡献就无法忽视。2015年,Jae Kwon和他的合作者创造了Tendermint,一种基于PoS的BFT共识协议,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快速创建区块链。那时的他们就已经预见到:随着大量特定目的的区块链不断涌现,它们必定互联成网,支持资产和数据自由流动,形成去中心化的下一代互联网(Web3.0)基础设施。

枢纽极简主义——沿袭互联网架构的端到端原则

在Cosmos的区块链互联网蓝图中,有一类特殊的区块链,它们的功能是作为互操作枢纽(习惯上称为跨链枢纽)连接尽可能多的区块链,因此被称为Hub。Cosmos Hub是第一个此类区块链,IRIS Hub是第二个。相对于Hub,其他用途的区块链被称之为Zone。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Cosmos的设计者们沿袭了互联网架构设计的端到端原则(End to End Arguments),即:网络的很多功能,例如加密、压缩、校验、应答、重传等,需要有处于网络边缘的应用系统的知识和协助下才能完成,因此在通讯网络中实现它们没有意义。

端到端原则的区块链互联网版本被称为枢纽极简主义,是 Comos 网络架构的设计哲学。即 Hub 的功能应该尽量少,由此带来三个好处:

1、Hub 代码简化,安全性可靠性更高;

2、Hub 可以把有限的交易处理能力(单位是 tps )专门用于处理跨链交易,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跨链;

3、避免 Hub 和 Zone 功能重叠,由于Hub是生态的核心,如果 Hub 和 Zone 竞争,势必抑制 Zone 的创新。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2020年,有人提出应该在 Cosmos Hub 上部署AMM DEX,作为基础 DeFi 服务提供给整个生态。这一提议明显违背了枢纽极简主义原则,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实用主义占了上风。经过1年的开发和测试,Gravity DEX 在2021年中上线。但是,Cosmos 社区并未放弃枢纽极简主义,只把 Gravity DEX 视为特例。但问题是:那么为什么存在Gravity DEX这样的特例?

Polkadot 一向与 Cosmos 并称为跨链双雄。虽然没有采用相同的术语,但 Polkadot 同样奉行枢纽极简主义。作为枢纽的 Polkadot Relay,没有应用层业务,也不能部署智能合约。而且,Polkadot正致力于把除了共享安全以外的基础功能,包括DOT发行、链上治理等,都转移到「系统平行链」上,比 Cosmos Hub 的极简更加激进。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极简的 Polkadot Relay 意味着包括 DeFi 等去中心化应用只能由平行链承载。Polkadot 的 DeFi 生态发展依赖于平行链间的可组合性。可是实现平行链间互操作面临两个障碍:

1、Polkadot 网络内的跨链协议 XCMP 上线日期未定。没有 XCMP,平行链事实上是孤立的链,既不能与其他平行链互操作,也无法通过公共跨链桥与以太坊等其他公链实现互联互通。

2、插槽拍卖机制引发的不确定性,源平行链在考虑与目标平行链进行协议组合时需要额外考虑以下因素:目标平行链当前插槽租期还有多久?能否在到期之前再次赢得拍卖?一旦对方不能成功续期,平行链降级为平行线程,其活性将大幅下降,很可能造成协议组合失败。

也许我们更应该追寻的问题是:枢纽极简主义是否存在边界?

胖枢纽——最多的应用协议、资产和用户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只需看看真实区块链世界的互联拓扑图,就能很容易地发现:以太坊处于轮辐型网络的轴心,跟所有重要的区块链都有桥接。对于每一条公链、layer2或者特定目的区块链,跨链互操作的第一需求都是连接以太坊。而所有区块链连接以太坊的动机,不是因为以太坊最「精简」,而恰恰是因为以太坊容纳了最多的应用层协议、最多的加密资产和最多的用户。以太坊已经成为区块链互联网「事实上的枢纽」,也是最胖的枢纽。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章鱼网络是继Cosmos和Polkadot之后的第三个值得注意的多链网络协议,其设计目标是安全高效地启动并运行大量独立区块链形态的Web3.0应用——应用链。

三大多链网络协议的核心区别在于子链(Zone/Parachain/Appchain)获得安全性的方式:

  • 在 Cosmos 网络中,Zone 是独立的 Tendermint 共识区块链,由自己的 PoS 提供安全保障。
  • Polkadot 是异构分片区块链,平行链并不是独立共识的区块链,而是分片,由中继链保障他们具有相同等级的安全性。
  • 章鱼网络的应用链是类似于 Cosmos Zone 的独立共识区块链,但是所有应用链的PoS 都被委托给章鱼中继,使用章鱼网络的原生通证 OCT 作为排他性的抵押品。应用链通过调节向抵押了 OCT 的验证节点提供的出块奖励数量,可以自主决定自身的安全等级。

章鱼网络的跨链枢纽不是一条独立的layer1公链,而是一组运行在Near Protocol上的智能合约。在我们深入讨论 Octopus Network 设计逻辑之前,需要先谈谈 DeFi 和非金融类 Web3.0 应用的关系。

每个Web3.0应用都是一个由加密通证协调的去中心化市场协议。包括协议开发者、投资者、验证人(矿工)、服务提供者和社区宣传者在内的多种参与者为市场的建立与繁荣做出贡献,并获得通证奖励。加密通证要身处于加密资产市场上才能具有价格,才能完成资本形成和再投入过程。例如验证人通过出售加密通证,获得法币,支付验证节点的IT成本和人工成本。因此,Web3.0应用的发展离不开DeFi的支持。

应用链的核心优势就是专注于特定的应用场景,达到用户体验最优。它不可能也不应该试图自建DeFi协议生态,而是应该使用业已存在的、内容丰富的、快速创新的、拥有良好流动性的已有DeFi设施。这就好像无论是工厂、游乐场还是养殖场,都不会自建金融市场,而是会在现有的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章鱼网络的基础协议可以看成是去中心化的孵化器。每隔一段时间,章鱼网络将启动得到社区最多支持的应用链,并支持应用链进行Skyward IDO。为了帮助应用链项目获得更多资金,并且与应用链社区建立起了经济纽带,章鱼网络将直接向应用链 IDO 投资者空投 OCT 通证。前10条应用链每条获得 20 万个 OCT 的空投,第11-100条应用链 OS-IDO 分别获得10万个 OCT 空投。Skyward IDO 结束后,应用链项目会在 Ref.finance 建立交易池,并注入初始流动性,并根据需要为流动性提供者提供激励。

章鱼网络——为NEAR成为胖枢纽提供有效用的应用链资产

所有章鱼网络应用链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会跟 NEAR 区块链上的 DeFi 建立紧密的共生关系。而且在章鱼网络中,应用链和 NEAR 平台的 DeFi 协议之间互操作需求,比应用链之间的互操作要重要得多。在过去几个月间,Skyward 平台上进行了几个引人注目的IDO。Ref.finance IDO 的参与者数量接近2000,Octopus Network 的 IDO 参与者接近4000,而最近的 Paras IDO 的参与者数量超过了4000。这并不意味着 Paras 比 Octopus 或者 Octopus 比 Ref.finance 更有价值。而是每个有价值认可的IDO都在扩大 Skyward 的用户基础,帮助后续协议完成更成功的IDO。

OCT 在 Ref 的交易池的 TVL 达到 7 百万美元。想象一下,Octopus Network 未来将连接数百条应用链,产生数以千计的FT和数以百万计的 NFT,这些资产都将进入 Ref.finance 以及其他 NEAR 平台的 DeFi 协议,或进行交易,或充当抵押品。所谓生态系统,精髓就是局部的发展会推动整体的繁荣。

Vitalik 在今年的 EthCC 会议上说:以太坊生态不能总是创造 token ,其功能是交易其他 token。金融系统的作用是在为社会生产高效地配置资本。如果资本不能流入生产部门创造效用,那么金融系统除了输出泡沫将别无他用。应用链是一个个去中心化的生产型数字经济体。他们与DeFi协议的关系就如同是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关系。在 NEAR 平台上,在 Ocotpus Network 的协调下,DeFi和非金融类Web3.0应用将产生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动。

Web3.0 互联网的未来

世界上只有一个互联网。即便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互联网的内涵仍然在快速变化。对于这样的单例的实物,归纳法通常效果不佳。端到端原则也不是互联网的先验原则,而应该看作是对互联网架构的反思。正如发表于1981年的经典论文《系统设计中的端到端原则》所述:“本论文所讨论的关于功能放置的原则已被使用多年,然而却未必清晰的认识和确定。” 而且「端到端原则」这个习惯性的翻译很成问题。其实它不是某种原则(principle),而是论证(argument),且有足够多的反例和反思。

所谓的「区块链互联网」,更多是一种隐喻,而非定义。这一隐喻帮助很多人建立起了对多链网络的直观印象。但是「区块链互联网是互联网」,或者「多链网络是通信网络」,这样的断言并不可靠。没有演绎的基础,枢纽极简主义适用于多链网络就不是逻辑推论,而仅仅是一种类比。

加密圈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包括Cosmos的研究者,将加密网络与城市相类比。成功大都市的形态,都不是自上而下设计的结果,而是历史演进的产物。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的地方逐渐发展出集市,演变成商贸中心城市,最终极少数商贸中心城市发展成金融中心,服务于广大的区域和众多的产业。在现实世界中,所有金融中心都是交通中心,所有交通中心都是商贸中心。

新公链要在未来的区块链互联网中占据一席之地,关键是要发展成金融中心,聚集大量DeFi协议和加密资产。在 Cosmos 和 Polkadot 两个多链网络中,聚集了最多资源支持和社区共识的枢纽,Cosmos Hub 和 Polkadot Relay,放弃了成为金融中心的前景,只能将此重任寄托于 Terra、Osmosis、Acala、Moonbeam、Astar 等生态项目。

NEAR Protocol 提供了接近 Web2.0 的用户体验,同时具备坚实的去中心化基础。它正在聚集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和共识,快速崛起为区块链世界金融中心。鉴于NEAR Protocol 具备基于分片的几乎无上限的扩容潜力,能够容纳比以太坊 layer1多成百上千倍加密协议和加密资产,成为最胖的区块链互联网枢纽。而Octopus Network 正在成为围绕 NEAR 的卫星城市带,是非金融类 Web3.0 应用的最佳栖息地。

29、Web3畅想曲1:为何NFT成就(NFT Achievements)是Web3的杀手级功能?

https://mirror.xyz/chessmaster2077.eth/QSxn6Z7tneOLP3hDyUlsjjyezSY0EDoOoQlKf3aPTp4?continueFlag=3d9020b61dc0bc4db2bd807f0bb80588


【标签】: 法国vs巴西交战记录
今日直播